深水埗的簡史——香港重要的工業區

深水埗的簡史——香港重要的工業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地價和租金相對香港島便宜,而且區內勞動人口眾多,所以不少華僑在此設立工廠。一時之間,深水埗成為香港重要的工業區。

六十年代工業發展

這些工廠,多數是紡織廠,也有生產紡織品配件(例如紐扣、刺繡品)的小型加工廠。大型的工廠大都設於長沙灣道、青山道一帶,小型的多數散落在北河街、元州街等。當時,除了工廠外,還有不少是家庭式作業的「山寨廠」。稍具規模的廠家會把自己的半成品交給這些「山寨廠」加工,完成後收回來包裝出口。除了「山寨廠」外,其實還有不少婦女會以「計件」的方式,外判一些簡單加工工序,然後一家大小一同做。筆者記得,小時候母親曾經外判了一些「貼標籤」的工作回家,筆者還幫忙貼了不少!

由於區內大小紡織、成衣及其配件廠林立,深水埗昔日曾有「香港紡織業心臟」之美譽。今日,香港紡織業雖然已經式微,但大南街、基隆街、汝州街、黃竹街和楓樹街等街道上仍然有各式各樣與紡織相關的小店。其中尤以有「珠仔街」之稱的汝州街,最為受一家大細歡迎!道上的店家都擺滿了各種手工藝製品的原材料,我們可以在這裡輕易找到一些DIY首飾的材料,十分方便。

荔枝角焚化爐

伴隨着工業與城市的發展,如何處理固體廢物成為社會必須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六、七十年代,香港共有四座「垃圾焚化爐」,它們分別設於堅尼地城(1993年關閉,2007年清拆)、梅窩(1994年關閉及清拆)、葵涌(1997年關閉,2008年清拆)和茘枝角(1991年關閉及清拆)。

翻查昔日的九龍地圖,可以看到茘枝角焚化爐座落於海旁,在月輪街、寶輪街交界,毗鄰茘枝角沙倉和污水處理廠,對岸是黃克競工業學校海傍校舍。從遠方望去,茘枝角焚化爐的三支大煙囟在排放廢氣時,跟拜神時的「三炷香」特別像,所以當時有些居民十分反對焚化爐就設在附近,覺得十分不吉利。

事實上,何止「不吉利」,這些舊式焚化爐在廢物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像二噁英等污染物,可能會引致癌症、呼吸性系統疾病等問題。根據一九八八年二月三日的立法局會議紀錄,衛生福利司指「茘枝角焚化爐A廠」正在正裝置靜電沉澱器,待裝置完成後,「A廠」會恢復運作,而使用舊式裝置的「B廠」將永久關關。並且,衛生福利司亦指出茘枝角焚化爐在燃燒時「除了微粒之外,其他排放物還包括如二氧芑等有毒污染物。這些有毒污染物的排放率,以堅尼地城焚化廠來說,是每小時 3 毫克,而荔枝角焚化廠則為每小時27毫克。雖然這些排放物肯定於人無益,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有害,但卻不致嚴重危害健康」。有鑑於此,茘枝角焚化爐在1991年關閉及清拆。而焚化爐原址對開已堆填造地,今日成為了一個臨時停車場,留待日後進一步發展之用。

s1

1980年代荔枝角美孚新邨夜景。背景可以看見荔枝角焚化爐的煙囪。(引自「香港記憶」)

s2

1960年代從九巴車廠望向美孚新邨(引自「香港記憶」)

s3

茘枝角焚化爐(引自政府新聞處)

s4

李鄭屋寮屋區(引自香港公共圖書館)

s5

深水埗保安道及興華街交界一景,右邊的鐵皮屋為小販區域(引自香港公共圖書館)

作者簡介:葉德平博士,現職大學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主辦香港多個社區的歷史文化研究計劃。近著有《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和《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載於Kowloon Post龍週。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