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遺孤項羽之成與敗

前朝遺孤項羽之成與敗

 

有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終秦一朝,或因豪傑太盛,或因暴政使然,而不過三代。話說,秦代末年,二世失政,群雄四起,相與並爭。先有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後有項羽、劉邦逐鹿中原。其時英雄蜂起,各綻光芒,而若細數豪傑,則當以項羽始之。

項羽生於武將世家,世世為楚將。史載其少時受學於叔父項梁,惟因其心浮氣躁,而屢屢半途而廢。雖說項羽習武不成,但他卻天生異稟,力能扛鼎,且才氣過人。後來率兵起義,每每以少勝多,一度入主關中,定都彭城,割據一方。惟此後屢戰屢敗,勢力日衰,終於烏江自刎。項羽出身僅為前朝遺孤,何以短短三年間卻能滅秦自立?其後貴為西楚霸王,卻又為何於五年間率亡其國呢?

一、項羽天生王侯將相

相傳項羽天生「重瞳子」,一目兩眸,史遷更因此而推測項羽為舜的後裔。在古代相術中,雙瞳被視為帝王異相,如《水鏡集.卷二》中載「目有重瞳之明;皆王侯將相也」。

項羽除相貌非凡外,武功亦有過人之處。《史記.項羽本記》中提及,在四潰山突圍戰中,項羽僅率二十八騎,便斬一都尉、殲敵百人。縱然此說多被視為史遷杜撰,混入文學想像,以二十八騎對應二十八星宿,惟「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則廣為史家公認。

二、天下第一得力神駒

傳說項羽自起兵至身死的五年間獨愛一馬,名為烏騅。此馬全身烏黑,蹄子雪白,油光放亮。惟其野性難馴,力大無窮,民不能禁,獨項羽一人馴馬有術,故能收歸己用。烏騅此後五年,陪伴項羽,日行千里,轉戰沙場。至烏江被困,項羽知時日無多,乃把烏騅贈與亭長,以圖答謝。惜渡江之際,烏騅一躍而下江,自此不知所終⋯⋯

三、唯親是用用人不信

史家在點評項羽之時,多詬病其用人不當,而此一弊病除了是個人性格使然外,亦與家族背景有所關聯。

戰國時期,列國相爭,各國改革蔚然成風。國君為求富國強兵,因而唯才是用,以致布衣可任卿相;獨楚國續行世襲,將軍子孫代代為將,使得豪宗強族盛而不衰。而項羽既是出於名門,又是以倚仗宗族力量起義,自然會對家族勢力有所依賴,唯楚是親、唯項是用,而相對忽視各路英才。如項羽曾疑忌韓王成而將之處斬,改立楚人鄭昌為王。在軍中,則「非項氏莫得用事」;在朝中,則「左顧右盼,亦唯是兄弟姻黨之足恃為援」。諸如韓信、黥布、陳平等他姓謀臣亦因未能見用於項羽而離楚歸漢,致使雙方勢力此消彼長。而陳平對范增施加的反間計之所以奏效,亦與項羽為人魯莽且用人不信不無關係。這為項羽日後輔弼無人,勢力漸衰埋下伏筆。

文:梁梓樂

(本文曾於2021年6月15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