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

除了屋頂設計外,中國庭園建築發展亦源遠流長,由先秦至今歷經數千年歲月的洗禮,可謂集文學、史學與美學之大成。庭園的一草一木不但反映着造園者的審美觀,而部分與遊園相關的詩詞更垂範千古。今回筆者欲與各位讀者同遊中國古代庭園,走進各式人間秘境。

先秦

‧ 早於《山海經》有載,在槐江之地有皇帝的「元圃」。帝堯之時,設「虞人」掌「山澤園圃」。到西周時期,周文王設「方七十里」的靈台,當時的園林也帶有狩獵之用。

‧ 雖然遠古記載難證虛實,但這仍足以反映時人已有「園」的概念;而且造園與執政者有密切關係。

魏晉

‧ 隨着莊園經濟的發展,私人興建的園林開始普及。其後,士族也將山水詩、田園畫的文學意象投射到現實的園林之上。同時,寺院經濟令寺院與園林結合變得普遍。

‧ 例子包括魏文帝所建的凌雲台、晉明帝所建的西池、晉朝司徒王戎「園田周遍天下」、石崇所建的金谷園等。

唐宋

‧ 唐宋園林延續魏晉以山水為基調的布局。造園者也開始在城市近郊興建園林,有別於一般認為園林藏於深山坡地的印象。這或與時人認為「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有關。

‧ 例子包括華清宮、王維的輞川山莊、白居易的廬山草堂;宋代的沈園和南園。

明清

‧ 明清園林不但規模宏大,例如「一池三山」的頤和園,而且園林數量愈來愈多。同時,造園理論也開始有所發展。明人計成所著的《園治》可謂造園學的大成之作,及後更流傳到日本。

‧ 包括明代的已有園、李園;以及清代康熙皇帝最愛到的暢春園、圓明園、頤和園等等。

園林布局的文化隱喻

史上園林主要分為皇家園林和私人園林。最著名的皇家園林莫過於頤和園。頤和園的布局有明顯的中軸綫,有助展示皇家的莊嚴肅穆。加上頤和園的佛香閣,即皇室燒香禮佛的地方,位於園林的山頂,居高臨下,一覽昆明湖和周遭的小閣樓,帶有皇權定於一尊的政治意味。

江南的私人園林利用錯落有致的假山假石,營造身處山林的氣氛;而部分園林更會在迴廊牆上開一小洞,營造別有洞天、天人合一的的感覺。

中國庭園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可是古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並存的理想,與西方「征服自然」的心態有別。

中國人崇尚順應自然,如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也是天人合一的演繹之一。故造園者往往循「雖由人做,宛如天開」的方向進發。如中國園林大多有山有水、有花有木。路徑曲折蜿蜒,而且淡泊樸素,旨在營造儒雅隱逸氛圍。遊園者除了能在園林一覽所有自然景色外,也能享受神遊宇宙之趣,亦即所謂「壺中天地」的效果。

詩詞與園林 虛實結合

園林也是士人寄託感情的媒介。如北宋大官蘇舜欽因支持范仲淹改革運動被革職,用家財買地在現今蘇州一帶興建滄浪亭,等待有一日重出政壇。期間,他寫下〈水調歌頭 ̇滄浪亭〉,借園景表達自己壯年被貶的失意。

而歐陽修和女詞人李清照均以「庭院深深深幾許」為題作詞。兩人分別借中國園林布局層次「深」的特點,以及「楊柳簾幕」、「柳梢梅萼」、「雲窗霧閣」等園林常見的景象,表達坐困愁城的鬱悶、複雜之情。

文:張瑋宗

(本文曾於2021年4月27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