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崇滿洲:美國新清史學派的啟示

首崇滿洲:美國新清史學派的啟示

「滿洲人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原因在他們成功漢化!」以往在研究和觀察清史時,這種觀點層出不窮,認為滿清自入關以後透過一連串漢化措施,例如用漢字、講漢語、尊孔崇儒等等,來搏取漢人士人好感的同時亦改變了自己滿洲民族的特質。這種觀點明顯忽略了滿清在蒙古、西藏、新疆的面向,而在滿清這些新征服的土地上,大清皇帝的形象很明顯與在漢地完全不同。加上滿清若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的話,若單單以漢化來解釋滿洲人成功統治其帝國的原因,未免是對清史研究具有過度簡化的漢族中心主義的學術盲點。

中國社會史學家何柄棣曾經在〈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指出,「滿清成功的關鍵無疑在於早期滿族統治者制定了徹底系統性漢化的政策。……對一個征服族群來說,當它的人口遠遠少於被它所征服的漢族時,最有效的長期政策是:支持中華民族特別是其關鍵階級,即士大夫階級所視為正統的那些制度與文化系統。 五世紀時北魏孝文帝(筆按:拓拔宏,467-499年,471-499年在位)的系統性漢化政策,以及法國的亨利四世(筆按:Henri IV,1553-1610年,1589-1610年在位法國國王)在一五九八年改奉天主教,都是取決於類似的政治必要性。」何氏又以滿清的儒家皇室教育、編纂《四庫全書》、跨民族婚姻、建立中國省制作為理據,證明滿清是漢化皇朝,故此它能夠成功。

但何氏的言論被美國部份清史學者批評,最有名的是研究清代宮廷文化的羅友枝(Evelyn Rawski)發表了〈再觀清代: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她批評在中國本土研究清史的學者大量使用漢文史料,而缺乏使用滿文、蒙文、藏文等史料,導致研究取向因著材料問題而偏向了漢族中心主義;而且,羅友枝認為清朝之所以成功,正正在於採取「分而治之」政策時能夠在不同地區採取不同的文化政策,整合不同語言,信仰不同宗教,有效處理漢族與內亞地區的文化張力;羅友枝繼續指出,滿洲在統治整個帝國時,並非有放棄本族文化,包括維持騎射傳統、滿語滿文作為「國語」與「國文」的地位等等,況且漢人自身亦有滿化的情況出現,這體現在旗袍、剃髮文化習慣上,故此若以滿清為「漢化皇朝」未免過度簡化滿清成功的本質。

羅友枝的評論讓美國學界形成一個名為「新清史學派」(New Qing School),主張以非漢文的文獻來研究清史。但若平心而論,亦有學者觀察到新清史學派和舊清史學派其實是各說各話,原因在於前者強調清人在關外的統治對於整個帝國的重要性,而後者則漠視之,而只強調滿人在中國本部成功對於整個帝國的重要性。雖然滿洲皇朝對於自己文化身份、權力固然是「首崇滿洲」,但無論是關外或是關內都對滿清管治都是重要的,故此新舊清史學派其實可以並行不悖,不宜偏廢,否則就難以理解整個清朝在各地統治的複雜性質。原因在於,盛清帝國主義與晚清帝國主義都具備不同性質,前者是多元文化統治,後來開始融合成一元多體的帝國,故此這點是我們在研究、觀察清史時,所需注意的。

而新清史學派和舊清史學派存有分歧的原因,在於清史牽涉到理解現代中國的主權、領土、文化等等問題的本質,進行學術討論時難免會有個人政治情勢,實屬可以理解。不過,若讓我們回歸到清史研究當中,新清史學派的最大貢獻在於讓我們看到清朝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如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1661-1722年在位)屬敬佩天主教上帝的人、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1722-1735年在位)崇尚西洋玩意的紳士、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1735-1796年在位)是藏傳佛教的文殊菩薩等等,都反映了這點。在現今社會,這種對於多文化的包容、接納、對話、共融、融合。

參考資料:

  1. Evelyn S. Rawski,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5, No. 4 (November 1996), pp. 829-850.
  2. Ho Ping-ti,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6, No. 2 (February 1967), pp. 189-195.
  3. Yuanchong Wang, Remaking the Chinese Empire: Manchu-Korean Relations, 1616-1911 (Ithaca &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8), pp. 16-18.
  4. 王成勉:〈沒有交集的對話——論近代學界對「滿族漢化」之爭議〉,載於汪榮祖、林冠群主編:《胡人漢化和漢人胡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年),頁63-80。
  5. 定宜莊:〈美國學者近代來對滿族史與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簡述〉,載於《滿族研究》,2001年第1期,頁60-63。
  6. 徐泓:〈「新清史」論爭:從何柄棣、羅友枝論戰說起〉,載於《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總第228期),頁1-13。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