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防部的練兵軍師:實踐學社

台灣國防部的練兵軍師:實踐學社

上回說到日本白團在台北設立圓山軍官訓練團,以三民主義教育、精神作戰等方針培訓新一代國軍將領。除了圓山訓練團以外,日本白團又在台北設立「實踐學社」,並在此舉辦了十二期黨政軍作戰研究班。而實踐學社的規模則比起圓山訓練團更具龐大,以下文章為你剖析之。

實踐學社著重比較實際的戰術教育,並要求參加聯合作戰班的學員進行戰術構想,每個構想為時五十小時,再加上三次現地戰術、兩次兵棋演習(每次需時四小時)、一次實地的參謀旅行。白團成員如白鴻亮(富田直亮,1899-1979)等教官要求每個學員,每次都要就活動撰寫報告,內容包括行軍情況的重點等等,教官將會逐字批閱報告。

蔣介石(1887-1975)在民國四十六年(1957)指示實踐學社建立戰史研究組,研究國民革命軍自廣州黃埔軍校建軍以來的戰史,目的是希望國軍陸軍上校級以上的軍官能夠汲取歷史上的經驗,為期四個月。蔣介石又指示史政局局長許朗軒(1912-1999)在鳳山、台中、台北、中壢、台南、左營、嘉義七處軍營進行國軍軍史教育,以充實國軍官兵、幹部的軍史知識,以鑒古知今;實踐學社又舉辦科學軍官儲訓班,並以日本帝國時代的陸軍大學教育課程作為基準。課程分為兩大類,一為軍事基礎科學,如軍事科學史、科學管理學、自然科學、兵器學、軍隊造兵學等等。二則是類似圓山訓練團的戰略教育。

另外,實踐學社又著重將帥訓練,舉辦了四期兵學研究班以及六期高級兵學研究班,在於研討各種帥將統兵理論。由於蔣介石時時刻刻都準備著進行反攻大陸的「國光計劃」,故此也在此闡論「反攻作戰指導要領」的軍事原則,並以此深入研討兵學,課程包括舊日本皇軍如何應對各種戰況、對中國大陸政治和社會的研究(當時被稱為「匪情」,因為中共是「共匪」),由白鴻亮和喬本(大橋策郎)負責。除此以外,又舉辦三期戰術教育研究班,對象是國軍常備師、裝甲師的參謀長、戰術教官等等,並就此經常進行軍事演習,以實驗台灣推行全民動員令反攻大陸的可能性。

至為有趣的是,實踐學社設立「國防幹部講習班」作為延伸課程,但不是由白團成員直接教授,而是由彭孟緝(1908-1997)邀請前德國裝甲師將領來到台灣講課。這個課程的內容包括了德國普魯士的軍事傳統、德軍的參謀系統、二戰期間德軍的成敗得失、對反共復國戰爭的軍事意見等等。後來,實踐學社又延續了圓山軍事訓練團的戰史教育,范健(本鄉健)教官講授「希特拉(Adolf Hitler,1889-1945)之戰爭指導」、鍾大鈞(戶梶金次郎)教官講授「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戰史」等等,都吸引了蔣經國(1910-1988)等人前來列席旁聽。

可見,實踐學社的軍事教育比起圓山訓練團更為全面,包括了戰略、戰術、戰史等等的內容。現時台灣的國防大學課程,某程度上都繼承了白團時期所創立的軍事教育框架。

參考資料:

  1. 野島剛著,蘆荻譯:《最後的帝國國人:蔣介石與白團》(台北:聯經文庫,2015年)。
  2. 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台北:國史館,2015年)。
  3. 楊碧川:《蔣介石的影子兵團──白團物語》(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香港大學文學院本科生畢業。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