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團為台灣、為國軍做了些甚麼嗎?(一)

白團為台灣、為國軍做了些甚麼嗎?(一)

上一回講到蔣介石重用日本軍人的原因,在於他與日本人一樣重視精神力量對於士兵作戰能力的重要性。那麼實際上白團在台灣做過些甚麼呢?白團有多少人呢?白團為甚麼與國軍孫立人將軍爆發衝突呢?

白團在最高峰時(1952-1963)有83人之多,但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後只剩下白鴻亮(原名富田直亮)、江秀坪、賀公吉(原名系賀公一)、喬本(原名大橋策郎)以及楚立三,總共五人。政府最後於民國五十六(1967)年解聘四人,剩下最初的白鴻亮,直至五十八年(1969)去世,白團才告正式解散。

白團秘密在台灣協助中華民國政府改革國軍時,曾經對整個台灣國防體制有重大改革,影響至現時台灣防衝體制的結構。主理白團在台事務的曹士澂將軍認為,白團在台灣的工作主要有四項:一、圓山軍官訓練團;二、國軍實力部隊;三、石牌實踐學社;四、軍事動員制度的完善。筆者亦希望能讓香港、澳門、台灣、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中文讀者,更深入了解這段東亞鮮為人知卻又近在咫尺的歷史。

關於圓山軍官訓練團,蔣介石的宗旨是「以恢復革命精神,喚醒民族靈魂,提高政治觸覺,加強戰爭意志,特別是能夠創造生動的活力,養成公正光明的風度;務實受教之學員,人人能自立自強,毋妄毋欺之人格,雪恥復仇,殺身成仁之決心。故必須鼓舞蓬蓬勃勃之朝氣,瀲勵沈痛悲哀之情緒,認識剿匪救民之責任,堅定革命建國之信心,培養自動自治,實踐篤行,貫徹到底之志節,不愧為三民主義國民革命之幹部。」

圓山軍官訓練團的正式名稱為「革命實踐研究院軍事訓練團」,後來改稱「訓練團」,地點設台北圓山。民國三十八年(1949)五月,設立普通班學員班,訓練對象是國軍的中級幹部;後來增設高級班,訓練對象是三軍將領。後來因為美國建議政府採用美式軍事教育,政府為了掩人耳目,將「軍官訓練團」改稱為「軍事研究會」,對內、外皆稱之為「實踐學社」,實踐學社的工作則是另一篇文章的內容了。

圓山軍官訓練團的訓練總共為五週,訓練團專員負責研究高級兵學、軍事方案,並舉辦聯合作戰班,至民國五十二年(1963)底。當中的聯合作戰組又開設了「戰史研究組」,教授內容包括統帥學、兵學理論、世界地理、遠東兵要。後來將之改名為「兵學研究班」,副國防部長、三軍各司令、總政治作戰主任都需要出席。陸海空軍人員出席的比例為,陸軍75%、海軍10%、空軍15%。

圓山軍官訓練團的課程,主要以軍事以及政治兩門課,而文藝修養為副修學科。軍事課程可分為戰略及戰術原則、游擊戰理論、部隊組織管理學、革命黨史、剿匪戰史、民眾組織訓練、地方武力應用、陸海空軍聯合作戰原則;政治課程則有國民黨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意識形態理論等研究科目。軍事訓練團共有4666人完成修業,高級班共有三期614人完成修業,學員隊共有十期4065人完成修業。

無論是現在的國防部以及國防大學的教育方法,也無不是受著白團改革體制的影響,相信正在當兵或是在國防大學讀書的朋友會有同感吧!

參考資料:

  1.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台秘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2. 陳沛滔:〈從討論日本白團於反攻大陸時期之角色──看抗戰後中華民國與日本關係〉,載於《香港大學歷史系系刊》,2019號(2019年5月),頁106-143。
  3. 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台北:國史館,2015年)。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香港大學文學院本科畢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