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唯一私營廉租屋邨——大坑西邨

香港唯一私營廉租屋邨——大坑西邨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廉租屋邨都是由政府經營,因此往往會與公共屋邨劃上等號。原來,在昔日福利制度尚未健全的香港,曾經有過一些廉租屋邨由私人公司擁有和營運,而今日還健在只有北角模範邨和石硤尾大坑西邨。然而,模範邨在1979年11月模範邨因營運問題由香港政府接管,成為政府代管物業。故此,大坑西邨成為全港唯一的一個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低於市值租金的私營出租屋邨,而該邨並非由房委會或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所擁有或管理。

石硤尾大火

由於國共內戰,大批內地民眾逃難香港,於九龍北部山邊多處搭建木屋區。1953年12月25日晚上,石硤尾白田村發生火警,波及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石硤尾村和大埔村等多個木屋區,5萬多名居民喪失家園,無處容身。

為了安置這大批災民,香港政府馬上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它是以時任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其後,政府在附近興建多棟7層高徙置大廈安置災民,這也是石硤尾邨的前身。

災後,政府明白市民的住屋需求殷切,因此開始大規矩地興建公共房屋;大坑西邨也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出現。

大坑西邨是由「平民屋宇」興建和管理

大坑西邨鄰近石硤尾邨,原址為光民村木屋區。1961年,政府以特惠地價批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Hong Kong Settlers Housing Corporation Limited,下簡稱「平民屋宇」)興建大坑西新邨,安置當年受大坑西徙置區清拆計劃影響的居民。

當年,「平民屋宇」是一個由多位社會知名人士自資組成的「非牟利團體」。在興建大坑西邨之前,早在1955年,「平民屋宇」已於蝴蝶谷興建平房(名為蝴蝶谷新邨,並於2001年拆卸),安置石硤尾大火的災民。1961年,政府在批出大坑西邨用地時,於土地契約下規定該「平民屋宇」須在該址提供最少1 600個單位出租予低收入人士居住。大坑西邨作為一個私營出租屋邨,由「平民屋宇」作為該地段的承批人興建和管理,並非由政府或房委會擁有或管理。

大坑西邨餘暉

大坑西邨是由「興強順利,康樂安泰」八座樓宇組成。1965年,民興樓等7座樓宇落成,到了1980年,第八座樓宇民泰樓也宣告落成。從民興樓始計,大坑西邨已落成啟用了55年。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顯示,有超逾3成的大坑西邨居民為65歲以上長者,而他們亦希望政府能介入參與重建該邨。事實上,根據2010年的記錄,大坑西邨有住客有4,979人,而目前「平民屋宇」已凍結入住申請。

今日,大坑西邨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重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命運。然而,經過多年的拉鋸戰,官民商三方仍未能就重建方案達成共識。到底這一條「香港唯一私營廉租屋邨」何去何從,仍然是未知之數。

long1

經歷了五十寒暑,大坑西邨已老態龍鐘

long2

少見的騎樓設計

long3

大坑西邨鄰近地鐵站和九龍塘,地理條件優越

long4

大坑西邨由8座樓宇組成

long5

前為大坑西光民村平房區,後為大坑西邨。攝於1974年(引自香港公共圖書館)

作者簡介:葉德平博士,現職大學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主辦香港多個社區的歷史文化研究計劃。近著有《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和《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載於Kowloon Post龍週。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