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從鴉片戰爭題材影視看港英時期的政治禁忌

從鴉片戰爭題材影視看港英時期的政治禁忌

英國統治香港155年的根源在於十九世紀的鴉片戰爭,因此該戰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港英時期的忌諱,涉及鴉片戰爭的電影或電視劇或遭禁映,或需作特別處理。本文以香港製作的電視劇和引進內地電影為例,概而論之。

1976年,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俗稱無綫電視)攝製了12集電視劇《近代豪俠傳》,講述清代、民國時期12名豪俠的故事。第五集題為〈林則徐與樁米六〉,以林則徐在廣州查禁鴉片為主線,旁及民間豪俠樁米六的幫助。當年中英兩國仍未討論香港回歸問題,可謂典型的殖民統治時代,因此拍攝普羅大眾日常收看的電視劇明顯有所避忌。此集並非按照歷史脈絡來展述故事,而是以野史和創作為主,以民間為主線,添加當年流行的武打元素,例如鴉片煙販派人刺殺欽差大臣林則徐,林氏近身護衛、民間豪俠和弱女均捨身相救,這種拍法明顯意在非政治化,避免觸踫港英統治的根源。最明顯的是,全集純描述林則徐與中國煙販及包庇他們的清廷官吏的鬥爭,完全沒有與英國人抗爭的場面,更甚的是,全集沒有英國人出場,對白也從未提及英國兩字。片中對白多有迴避,例如:「後台老闆是外國人」、「下令十三行煙商交出鴉片」(省去了包括英商在內的洋煙商)、「出入中國港口的船隻要具結」(事實是包括英商在內的洋煙商必須具結不再販賣鴉片)。可見片中對白避重就輕,不能直白殖民統治者的歷史,當然觀眾都是心知肚明的。雖然如此,全集仍能清晰地表達主題,一是林則徐對禁煙的堅定不移,二是民眾對禁煙的支持,從片首林則徐矢言「若鴉片一日未絕,則徐一日不回,誓與禁煙事相終始,斷無終止之理」,到片尾民女死前對樁米六說道「如果中國無鴉片嗰日,你話俾我聽」,都直截了當地表達了主題。

1988年,亞洲電視播出該台製作的《滿清十三皇朝》(第二部),其中〈道光〉第八至十集涉及林則徐和鴉片戰爭史事。由於《中英聯合聲明》已在四年前(1984年)簽署,香港將回歸已成事實,因此鴉片戰爭題材的各類作品不再是禁忌,編劇可以暢所欲言,於是《滿清十三皇朝》得以根據歷史脈絡展現林則徐和鴉片戰爭的史事,從林氏上疏禁煙到被貶伊犁,應有的情節全不缺。此劇不再泛稱洋人,而是直指為英吉利(English)人,外籍演員飾演的英人角色紛紛出場,包括鴉片煙販顛地(Lancelot Dent)、駐華商務總監義律(Charles Elliot)等。此外還有清兵包圍英國商館、與英軍作戰的場面,1984年前是不能這樣拍攝的。值得一提的是,《近代豪俠傳》和《滿清十三皇朝》中的林則徐均由同一人飾演:汪文聲,他在前劇已演得維肖維妙,12年後再演林則徐,自是得心應手,後劇豐富的劇情使他的演出更為飽滿。

電影方面,香港並沒有拍攝有關鴉片戰爭的電影。1959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了電影《林則徐》,片商在多年後欲引進此片在香港公映,但在1967年遭到港英政府禁演,原因不難理解,殖民政府是不會容許描述英人不義之戰的電影上映的。直至1985年8月,《林則徐》才獲准在香港公映,片名改為《鴉片戰爭》,這部反映香港問題由來的電影,終於得以在拍攝26年後、回歸前12年在香港公映。

1997年,內地峨眉電影製片廠因應香港回歸而拍攝的電影《鴉片戰爭》在香港上映,6月12日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首映。該片全長兩小時三十分,全面再現了鴉片戰爭的整個過程。此片在英國統治香港僅餘半個多月的日子推出,當然順利公映,香港觀眾也能藉此了解香港回歸中國的原因。

綜觀而言,有關鴉片戰爭的影視作品,無論是本地製作,或引自內地,在港英時期並無絕對的創作自由,更遑論隨意公映。直至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香港才能創作全面反映該戰的電視劇或引進相關的內地電影。

梁勇博士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會員

(本文曾於2022年5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也曾在《根本集》(八)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