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關於臘月,民間有哪些講究?

關於臘月,民間有哪些講究?

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和最冷的「臘月」可都讓人頭疼,一個熱得出奇,讓人汗流浹背、難耐酷暑;一個冷得怕人,讓人渾身發抖、難忍嚴寒。  

「臘月」就是農曆十二月,古時候它也叫做「蠟月」。臘月的得名和古人的歲時祭祀活動有關。所謂「臘」,本義就是指歲終的祭名。漢代應劭《風俗通義》曾經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蠟,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意思就是說,臘月是一個祭祀的月份,這時候人們應該到郊外打獵後再來用獵物祭祀祖先。這種「臘祭」,便成為臘月得名的由來,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係。  

臘月天恰好處於歲尾,這時候天氣最冷,民間諺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正是形容這個時候的寒冷、雖然臘月天最冷,可臘月卻充滿了年的喜悅味道。   臘月正是新舊交替的時候,是春節降臨的前奏曲。人們在臘月便開始籌畫慶祝春節,備辦各種物品,所以臘月烙下了濃重的民俗文化痕跡。   從喝臘八粥開始,人們依次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老北京有一首童謠專門誦唱臘月:臘月二十三,糖瓜粘;臘月二十四,掃房子;臘月二十五,炸豆腐;臘月二十六,煮白肉;臘月二十七,殺公雞;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非常傳神地點明了臘月在一年的重要性。臘月,已經成為極富年趣與民俗色彩的月份了。

臘月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夕,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夕,即大年夜。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中國農曆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麼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准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因此每逢節慶,都要對祖先告祭一番,這不僅僅是一種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後人對祖先的感恩與思念。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莊重和重要。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清晨請祖,少數地區在除夕日下午到黃昏時請祖。

二十九,蒸饅頭

二十八做好了發麵,二十九就要開始蒸饅頭了,人們盡情發揮想像,把饅頭做成壽桃、小動物等各種造型。在天津大家還會在這一天到喬香閣請中國結,取「喬香納福」之意。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1月17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