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中國歷史的另一面

揭開中國歷史的另一面

大家好!今日十分榮幸可以在這個頒獎禮上與大家交流研讀中史的看法及願景。在今時今日講起讀中史,是不少人眼中避之則吉的事,包括不少家長同莘莘學子。在香港,這個被中環價值主導的城市,中史作為文科總是被人比下去。在近年實行新高中文憑試下,選修人數更按年急降近一半。歸根究底,社會上,不論是大眾抑或是學生,對中史存在不少誤解。作為一個研讀中史的學生,我希望在今日這個平台,與大家揭開中史的另一面:

大家往往把學習及了解中國歷史的過程視為一條單程路,一條只通往過去的大道。但是,實際上它是一條景色明媚的雙程路。一方面,我們無疑嘗試走近過去,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這段長達5000多年的道路,固然有引人入目的風景,由一統天下的秦代,到享負盛名的唐代,絕對值得一覽。但另一方面,過去的歷史同時逆向地左右我們的決定。現在的我們與過去的歷史所建的是雙向的關係。我們的人生,這盤博弈的每一步該如何走,絕對可從國家史上的治亂興盛參透。

這種體悟、參透的其中一個途徑是從歷史中尋覓文化、價值。不少文化道理在歷史的鎂光燈映射之下,別具說服力。以中庸之道為例,我國文化強調物極必反、泰極否來,凡事皆要取得平衡。歷史中,我國君主的治國方針中便徹底表現出中庸的值。在秦代,始皇一統天下後便急於四出征戰、奢建宮殿,未有與民休息,終引致民變四起而招致亡國;相反,漢初的無為而治,對一切放任不管,卻引致匈奴寇邊、土地兼併。這對比正正強調物極必反的道理。歷史,確實是一本極具說服力的教科書。

很可惜今時今日,不少人,甚至是教育制度也把歷史與文化割裂,造成對文化的錯誤理解。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現今社會對五倫關系的理解完全局限在宋代版本—所謂的「極端權威」,忽略了最初理論成形的狀態。猶記得,不少就讀理科的同學在中文課上不明白五倫為何在漢代、宋代被逐步扭曲,由雙向關系變成單向;由尊重變為極端權威。這現象正反映歷史與文化是相承相輔。只有當我們知道漢代武帝的儒表法裡,以及宋代面對著五代十國道德淪喪的背景,及其集權,才能明白到五倫改變的箇中因由。毋庸置疑,這也是學習中史的意義之一。

我時常覺得,歷史是一齣沒有結局的戲。當我們以為結局出現時,它往往卻成為這齣戲的新情節。唐代安史之亂時,政權岌岌可危,最終卻能延續國祚152年,情節確實反覆無常。今日的中國,亦面對不少挑戰,但作為國民,我們應該積極、竭力助它邁向新一頁。這份信念可謂我修讀6年中史的最大收穫。

林俊朗

第四屆青年史學家年獎

圖片:Pixaba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