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鵝」傳訛:文化古城惠州

以「鵝」傳訛:文化古城惠州

上一篇我們提到了惠州有一個別稱,叫做「鵝城」,是因為惠州養的鵝特別多嗎?還是另有原因?同學看完本篇後,就會知道。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惠州市是廣東省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即有「嶺南名郡」和「粵東門戶」之稱,歷史上曾有包括蘇東坡在內的不少名人旅居於此,留下大量歌詠惠州風物的詩詞,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即是蘇東坡留下的著名詩句之一。比蘇軾早600多年的東晉著名詩人謝靈運,亦撰寫了著名的《羅浮山賦》,惠州可說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2015年10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惠州市正式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百越古國「縛婁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惠州屬於百越中一個稱為「縛婁」的古國,近代在惠州博羅縣等地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玉石器、鐵器等,其中的銅甬鍾和鼎器等都側面記錄了當年縛婁國貴族與周朝中原文化交流的景象。

鵝城的神傳說

至於「鵝城」之稱,倒不是因為惠州以養鵝聞名,而是因為惠州風光明媚,人潔地靈,連神仙途經此地也被深深吸引要駐足長居,傳說有一位仙人,他乘一木鵝而來,他的坐騎後來逐化為山嶺,便成為今天仍在的飛鵝嶺。其實惠州向來被修道之士推崇,如東晉道教著名領袖葛洪便隱居於惠州境內的羅浮山中。於是,這些口耳相傳的「鵝城」神仙故事就此流傳下來,蘇軾曾記載:「鵝城萬室⋯⋯鶴觀一峰⋯⋯海山浮動而出沒,仙聖飛騰而來往。」可見惠州確是千古怡人的洞天福地。

那麼,惠州之名又是始於何時的呢?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在惠州設立了博羅縣,屬南海郡管轄。隋文帝開皇十年,在嶺南設立廣州和循州兩總管府,循州總管府的府治,就是在今天惠州市的中山公園內,從此惠州成為東江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五代十國至北宋初,當時惠州地方稱作禎州,約一百年後為避當時太子趙禎(即後來的宋仁宗)的名諱,便將「禎」改為「惠」,「惠州」之稱便由此而起,並沿用至今。

交融多種文化

惠州除了是歷史文化名城,更是中國華南抗日戰爭東江縱隊的前沿陣地。而由於惠州處在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且能將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因此各種燦然多姿的文化活動大為盛行,如廣東漢劇、粵劇、漁歌、舞龍、舞獅、瑤族的舞火狗等等。加上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數量眾多,惠州被稱為客家僑都,據統計祖籍惠州的港澳台人士便逾80萬人。透過這些優勢與獨特性,在未來大灣區機遇下,相信定能與香港通過更多的合作,彼此取得更大的發展。

作者:梁國毅老師

(本文曾於2022年10月27日在《星島日報》「歷史時光機」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