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何以必提張三丰

太極何以必提張三丰

 

一人一山,謂之「仙」。張三丰加上武當山,留下神奇靈異的傳說,後世繼承加以發揮,從史書、地方志到民間故事等各種文獻,對其人其事都有記載。張三丰可以行蹤不定,善用方術,鋤強扶弱;也可以是個有名的道士,深諳宗教修煉,總之是一個奇異人物。至今,張三丰仍廣為人知,很大程度上是他有着武學宗師的身分。諸如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等武俠小說,以及不少影視作品,都有武當派的元素,而武當派練的多是太極拳、太極劍。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教授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也提過現在一般把張三丰的名字與中國拳術的一個派別(即太極拳)聯繫在一起。不過,他指出有關張三丰的生平,我們所知甚少。究竟,歷史上的武當張三丰是怎麼回事?

明成祖的尋訪

清代所修《明史》在〈方伎傳〉中,雖列有張三丰的事迹,實際是糅合多篇材料而成。年代最早的張三丰傳,載於明宣宗時(約1431年)任自垣編的《大嶽太和山志》——太和山即武當山。傳中的張三丰,熟悉三教經書,料事如神,可以兩、三個月不食,喜雲遊四海,眾視之為「神仙中人」。文中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曾派人遍覓張三丰於天下,最終都是徒勞無功。書內收有永樂十年(1412年),尋找張三丰的兩封詔書和一首敕詩,而萬曆年間(約1605年)編修的《皇明恩命世錄》,亦收錄成祖給予龍虎山天師張宇初的兩封詔敕,命他邀請張三丰。這些詔書大多認可非後人偽造,可惜並沒有提到張三丰的具體資料,只是表達景仰之情。

武當山的興盛

明成祖相信道教尊神玄帝曾助他在戰爭中獲勝,而武當山為玄帝的本山,因此大規模營建武當宮觀,目的是為了崇祀玄帝。據《大嶽太和山志》,明初張三丰曾入武當拜玄帝,預言武當山將來必會興盛,成祖也在武當山為他創建道場,強化了張三丰與武當的關係。

若果一個傳聞中的隱士拒絕皇帝的召見,只會令他的名聲在朝野更為提高,從而催生出更多的傳說故事,真假夾雜。張三丰信仰在明、清頗流行,有道教內丹修煉人士奉他作祖師,亦有乩壇以扶乩方式與他唱和,所以技擊家奉張三丰為宗師,也不難理解。

太極拳的申遺

在中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有好幾項是和太極拳相關,按要求要有清晰可查的傳承譜系。其中太極拳的定位,是基於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安舒、圓活暢通為運動特徵,數百年來,衍生出傳播國內外的陳、楊、武、吳、孫、和等諸多流派。繼而,2020年底,太極拳經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這一角度看,太極拳不是張三丰所創。

當然,太極拳的源頭亦如論張三丰是否真有其人一樣,一直存在爭議,隨着新的文獻和文物陸續出現,還有深入研究的餘地。無論如何,圍繞着張三丰的傳說、文學和信仰卻是實在的,是傳統文化的寶藏。

文:鄺明威博士

(本文曾於2021年6月25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