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蹟遊:錦田學校篇

香港古蹟遊:錦田學校篇

作者:馬冠堯

香港現存古蹟不少,種類亦多,分散各地。唯古代學校遺跡不少集中錦田,從宋代至今皆有,花一天遊,便可概括觀看香港學校的演變。

宋代 宋人鄧符協於錦田桂角山下築力瀛書院。

宋人鄧符協於崇寜年間(1102-1105)移居岑田(即今錦田),並於桂角山下築力瀛書院,廣置書籍,聚友講學,又置書田和客館,方便來學之士,清代《新安縣志》亦有記載。雖然我們不能準確定下它的始末和地點,但它的存在是肯定的。圖是力瀛書院大約位置,遺址今只留下古井和石橋。

清代  錦田「卜卜齋」私塾:鄧氏築二帝書院、力榮堂書室、周王二公書院、耕心堂、鄧虞階書  室。

到清代,錦田鄧氏築了不少書院,有三級歷史建築「耕心堂」,是鄧耕心於光緒年間 (1880年代)建立,是典型「卜卜齋」私塾,於1920年代才改為祠堂,見圖x。另一間三級歷史建築書院是建於清末的「鄧虞階書室」,1970年代成為工廠,1980年代空置至今,見圖x。二級歷史建築有「周王二公書院」,建於康熙24年(1685) ,圖x。一級歷史建築有的「力榮堂書室」,又名「大書房」,是錦田鄧履元後人所建,內有一對聯:「折桂何其便捷,簪花自是尋常」,可見它是當年Band 1中的Band 1學校,見圖x。法定古蹟有「二帝書院」,原址是明代的文塔,供奉文武二帝,以旺功名。道光年間文塔毀壞,錦田鄧氏於道光20年合建了二帝書院,成為錦田最高學府,其最著名是「白石巷」,能就讀書院稱「白石巷子弟」,即今名校學生。二帝書院有一窗,可見桂角山的「鰲頭石」,相傳有獨佔鰲頭之意。內有兩對聯:其一是「品竹評花,得意時何思何慮;烹經煮史,解悟處無古無今」。其二是「上座得南熏,五六月無暑氣;下堂皆北面,二三更有書聲」。書卷味很重。圖x

民國  錦田鄧伯裘創蒙養書室(蒙養學校前身) ,城門新村鄭氏族人創通德堂書塾 (通德學校 前身)

1926年錦田鄧伯裘於錦田公路設立「蒙養書室」,後因學生眾多,要借用三級歷史建築祠塘村的「龍游尹泉菴鄧公祠作課堂。圖x是龍游尹泉菴鄧公祠。錦田是鄧氏家族,只有一村姓鄭,叫城門新村。港府興建城門水塘,要遷徙當地居民,與錦田鄧氏商討在錦田建城門新村,以交回吉慶圍大閘作交換。1929年鄭氏族人遷入城門新村,並成立通德堂書塾,開「識字班」,在城門新村祠堂上課。圖x是城門新村祠堂。

戰後 香港教育制度下的錦田蒙養學校、通德學校、郡主書院、伯裘中學

二次大戰後,港府在新界推行市區教育模式,蒙養學校於1954年遷至錦田公路新校舍,融入香港教育制度,圖x是新校。舊校址改建伯裘中學,見圖x。通德堂書塾與蒙養書室相同,戰後在城門新村祠堂上課。通德學校於1958年遷至新村的新校舍,融入香港教育制度,圖x是新校。1960年代,錦田出現女生寄宿學校名為「郡主書院」,於城門新村通德學校以北,校名有培訓女生成為郡主之意。圖x是郡主書院。

cover001

圖片_1.png

圖1.力瀛書院大約位置

2.png

耕心堂

3.png

鄧虞階書室

 

4.png

周王二公書院

 

5.png

力榮堂

6.png

二帝書院

7.png

龍游尹泉菴鄧公祠

 

8.png

城門新村祠堂

9.png

伯裘中學

10.png

蒙養小學

 

11.png

通德學校

12.png

郡主書院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