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匪夷所思的遊就館

令人匪夷所思的遊就館

儘管洪流寸步不讓,無情消逝,歷史的河畔川水決不流之殆盡。逝去卻長流,生生不息的相互交替,就正如往昔的英雄豪傑雖壯烈犧牲,當中秉持的思想精神猶在。身為修讀中國歷史的學生,對我而言歷史絕不囿於一門學科,蘊含的是民族文化與精神價值的傳承,典籍史書宛如是先人珍而重之的瑰寶,不惜一切誓死保護,用抖震不已的雙手交託後人,得來不易。作為國民一份子,繼承文化的使命亦不可推卸。然而解讀及消化知識的過程中,亦非全然盲從背誦、照單全收,常人所忽略的正是獨立批判的思考能力。

是次研讀之旅,領略所得不只鞏固己有的歷史知識,既強化自身的批判思維,又增強了對國際時事的敏銳度,實在獲益匪淺。

芸芸景點,最深印象莫過於靖國神社裏的遊就館。能到此一遊實在機會難逢。甫入到門口處,樹立的「終戰七十年」牌匾更能使人百感交集。與中國相比,中方稱之為抗日戰爭,並非只是慣性使用,「抗」所指正正是抵抗,想當初日本大舉侵華,為的是於寥寥數月內打敗中國,滿足其侵略野心。中國全國上下一心團結一致,齊心對抗日本的侵略,最後得到抗戰勝利,意義重大深遠,象徵中國民眾的凝聚力。而此大規模又為時已久的一場戰役,日本竟只以「終戰」一詞概括一切,大感匪夷所思,單是從入口所示的牌匾,便足以看到日本詮釋歷史的極端手法。

日本看待及對待歷史的態度素來為人側目,活生生的例子便是通過「安保」法案。即使別國爆發戰爭,日本亦會以保護己國為名出兵,有違抗戰後提倡和平的主張,引起極大爭議。至於遊就館,主要展示日本於近代戰爭中所使用的武器、軍人遺物以及戰時資料。猶記得參觀期間,館內竟然並無敘述南京大屠殺的一段歷史,企圖淡化侵略性戰爭以及戰敗的事實,而一眾同型的教授及同學都大為震驚。

外國詩人有言:一個民族的文明以詩歌始,以代數終。代表文明結束後人腦便活像機器般,思想亦愈來愈抽象,離詩的境地漸遠。忽發奇想的原因,是因為對遊就館的留言冊有所感悟。冊子予遊客記下所思所感,吸引我視線的是一位外國旅客的寥寥數字,他形容日本為「偉大民族」,更對日本士兵予以最崇高敬意。可見遊就館顯視的歷史已引導、蒙蔽該名遊客的歷史思想。

是次旅程,得以透徹瞻仰歷史遺容,激發自身的獨立思維,此願足矣。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洪梓瑩

(原刊於何漢權《靖國神社告訴我們》,知史獲授權轉載。)

圖片:維基百科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