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孫中山遇上晚晴園

當孫中山遇上晚晴園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我認識孫中山先生最為深刻的一句。2016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筆者有幸參加「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檳城及新加坡兩地歷史文化考察之旅」,撫今追昔,親身踏足孫中山先生為革命留下過的足跡及所走過的路,領受他在南洋的革命故事。

在腐敗的滿清時期,中國陷於空前的內憂外患中,孫中山先生從小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時局,在這樣的社會下,他下定決心要推翻清政府來改變現狀,由制度上改變中國,建立一個全新的共和國,於是他積極投身在革命的事業上,到處宣傳革命。新加坡作為南洋最大的華人社會之一,更是往來外國的必經航路,使孫中山先生共造訪新加坡這座南洋小島九次,更策劃了三次起義,其中三次居住晚晴園。

「天意憐芳草,人間重晚情」

這趟旅程的其中一個重點之一晚晴園,使我有特別的熱切期待。孫中山流亡海外長久,筆者因而特想了解他如何在海外作宣傳工作。

到訪晚晴園的早上,正下毛毛細雨,我被這一座充滿殖民地風格的雙層別墅樓房所深深吸引,大宅的正前方安坐着孫中山的銅像,一副剛毅的神色,眼神充滿着他革命的志向。

據丁博士所講,晚晴園原是孫中山其中一位支持者張永福所擁有,張永福購下晚晴園原本是讓他母親安享晚年,可是為了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運動,他請示他母親後便讓孫中山居住以進行革命活動。

仔細觀看展品,清朝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複製品,孫中山行醫用的工具、毛筆、革命時期的武器等都整齊地展示在玻璃櫃裏。另外,也有不同政見的風雲人物,如:宋教仁、黃興、秋瑾、陳天華等的照片掛在牆壁上,當中更有「星洲三傑」,張永福、陳楚楠及林義順三位人物的事蹟,講述三人的家庭背景和他們是如何提供經濟物質上的支持、自資辦報、宣傳革命等,主題大抵也是圍繞英雄和民族主義。筆者特別留意同盟會南洋支部斥資接待流亡海外的起義人士的經過,往往都是引人入勝的。孫中山能推翻一家一姓的帝王主義,提倡平均地權,還政於人民的手中,讓人民發聲,筆者不得不佩服孫中山先生的勇氣和宣傳技巧。雖然孫中山是一介書生,但是卻已經有勇氣隻身離鄉別井,不辭勞苦地造訪了大半個地球宣傳革命。他一面不斷被世界各地的政府驅逐,一面被清廷通緝,居無定所,一生顛沛流離,就是為了推翻清政府。再者,他能言善辯,使大量身處在海外的華人相信孫中山長久的革命,一次又一次的捐款。

「惟願諸君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之於自身之肩上」

辦革命往往使人想起孫中山。筆者反觀香港,由2014年人大的8.31框架和雨傘革命開始,香港被撕裂成兩極,分別分為所謂「藍絲」和「黃絲」,這令筆者慨嘆會不會有另一個孫中山,拋頭顱灑熱血,可以扭轉這個時勢呢?筆者痛心香港現在的狀況,猶如當年孫中山痛心清廷腐敗一樣。

香港貴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曾經整個華人社會對九十年代廣東歌趨之若鶩,香港樂壇軟實力的繁盛程度及影響無遠弗屆。香港現在比別城市優勝的地方是因為有健全的財政儲備,有自由港的優勢,使貨物容易進入香港。可是,筆者認為所謂的「藍絲」和「黃絲」最後也只會令香港走進窮途末路。「藍絲」麻木支持政府的施政,例如:高鐵超支、機場三跑道等「大白象」工程;「黃絲」支持全民退休保障,實施「限奶令」;「反壟斷法」干預香港市場等等正扼殺香港的優勢。「香港人」曾經最強無比的自信心似乎已經成為過去的光輝,現在被取而代之的是四分五裂的局面,人們爭拗不斷,使經濟民生停滯不前。

誠言,作為千禧年的一群,我會積極地關心社會,對合理、公義的事敢於伸張,堅守原則,做到革命精神的精粹,延續孫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最寶貴的一課,「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喇沙書院(中三)倪兆康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