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華人於檳城及新加坡兩地的生活,及其對當地發展的影響

早期華人於檳城及新加坡兩地的生活,及其對當地發展的影響

是次檳城及新加坡考察之旅的主題是孫中山先生及其於南洋為推翻滿清的革命而悉心戮力的歷程,那麼,本文又為要聚焦於早期華人於檳城及新加坡兩地的生活,及其對當地發展的影響?

在開始之前,倒不如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何檳城及新加坡華僑仍會傾家蕩產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答案十分明顯,就是因為當地華僑依舊心繫祖國,即使人遠在南洋,仍願意為國家的將來去付出──用幾個字去概括,則是愛國情懷。但人要有愛國情懷,必先要有對自身民族的文化接觸,否則本身的生活習慣早與民族文化脫離,亦不會有愛國情懷。因此,我希望能在本文中描述早期華人在南洋的生活,了解為何當地華人仍能保持中國人的民族精神。檳城及新加坡都曾是東南亞中華人佔當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華人對當地的影響更是深遠。

早期華人於檳城及新加坡兩地的生活

早在明朝,華人跨洋到馬六甲定居及謀生,福建人、潮州人、廣東人等南方人相繼經海路移居馬六甲等地,而檳城更成為最多華人聚居的地方。當時在檳城聚居的華人,福建人佔大多數。

但由於華人中仍有不同語言及文化習慣的族群,故華人中形成了不同幫派,如福建幫、潮州幫等,各幫派都會興建自身族群的會館及廟宇,供奉自身鄉下的神之餘,亦是要連繫祖鄉的文化及求平安。

另外,移居南洋的華人會與當地馬來人結婚,而其後代亦則為娘惹人。由於娘惹人同時接受馬來士族及中國的文化,故有自身的飲食文化及生活習慣。加上在殖民統治下,他們亦受到英式文化所影響,便成為一種獨特的生活文化。

而檳城同為英國海峽殖民地的新加坡,在當地聚居華人同樣以福建人為主。與檳城一樣,當地華人組織了不同的幫派,更有着自身的會館及廟宇。

華人對檳城及新加坡兩地發展的影響

從上文可見,早期華人在檳城及新加坡兩地的生活仍然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不少習俗及文化都得以保存。自然地,其愛國情懷逐漸發展;但同時亦影響着以上兩地的發展,而本人感受至深的則是華人對兩地政治及文化發展的影響。

政治方面,我想華僑對新加坡的政治發展甚為深遠。眾所周知,新加坡之父李光耀祖籍廣東大埔,加上在任新加坡自治幫政府總理時因不滿馬來西亞政府欲推行種族政策,漠視當時佔新加坡人口比例大多數的華人族群,以及他們對新加坡發展的貢獻。因此,李光耀期望能在新加坡打造一個種族共融的社會,使華人、馬來人及各種族和平共處。而新加坡獨立成國後,李光耀帶領新加坡跳上國際舞台,積極發展經濟及工業,更成為「亞州四小龍」之一。由此可見,華人對新加坡的發展說得上舉足輕重。

文化方面,華人文化在歷史的長河已漸漸融入檳城及新加坡的當地文化,如飲食及語言。我們在檳城及新加坡旅品嘗到的娘惹菜,其實是廣東菜及馬來菜的混合,並演變成當地獨有的飲食文化,

語言方面,走在檳城及新加坡的街上,中文字及招牌隨處可見,而不論是檳城人或新加坡人,都能說基本的國語或廣東話,更甚者能說福建話及潮州話等男方人的地方方言。

是次「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檳城及新加坡兩地歷史文化考察之旅2016」實在令我獲益良多,更充實了我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及早期華人在以上兩地的生活的知識。而首先,我要感謝隨團的丁新豹博士,他豐厚的歷史學識及詳盡的解說更令我由心讚歎。同時,我亦要感謝籌劃是次考察之旅的何漢權會長和葉深銘副會長,以及顧本團學生的邱國光博士、陳振華老師及各隨團嘉賓。

何文田官立小學(中五) 顏煒達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