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失而求諸野」──記孫中山先生南洋革命遺跡考察之旅

「禮失而求諸野」──記孫中山先生南洋革命遺跡考察之旅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副會長葉深銘

「禮失而求諸野」是班固(32-92)在《漢書·藝文志》引用孔子(約前551-約前479)的說話,意思是當道德及文化傳統遭受破壞時,反而在蓁葬偏闢,遠離繁鬧的地方,這些文化的精粹更能容易被保存下來,並且繁衍孳息,生生不斷,湧現歷久常新的生命力。

今年夏天,在中華文化獎勵基金的贊助下,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主辦了年度考察活動­──「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檳城及新加破兩地歷史文化考察之旅2016」。在隨團學術顧問丁新豹博士的帶領下,來自本港36所中學的38位同學參與了是次考察活動,並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五日四夜的行程中,同學走遍了檳城及新加坡兩地的華人社區,了解當地華人社會的發展,與級華僑如何走上支持革命之路。

眾所周知,晚清時期,中國備受列強交侵,昏庸無能的清政府缺乏適當的應對之道,有識之士紛紛採行不同的救國方略,以解國家倒懸之厄。其中,孫中山先生抱持以天下己任,有志竟成的理想,結集志同道合者,組成「興中會」(其後與其他革命組織合組「中國同盟會」),以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為終生奮鬥目標。孫中山一方面策動國內連場反清起義,提出革命綱領與理論,另一方面在海外募集捐款,以支持革命。其中南洋地區由於是華人麕集之處,更是孫中山先生經常訪問之地,為革命事業籌得巨額捐款之餘,並成功招聚一大批有志於以革命報國的南洋青年,如林義順(1879-1936)、張永福(1872-1957)、陳楚楠(1884-1971)、張繼(1882-1947)、鄧子瑜(1878-1925)、黃耀廷(1863-1913)、林幹廷、劉金聲等。他們大多在年青時已加入革命組織,或在南洋地區策應國內的起義,甚至親身走上前線,與清軍對抗;或是變賣家財,捐資或是出版報刊,揭露清朝腐敗的統治,與及支持革命的理想。南洋地區最早的革命報刊是張永福、陳楚楠1904年在星加坡出版的《圖南日報》,其次是創刊於1910年的檳城《光華日報》。

南洋一直是孫中山反清的革命基地。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1906年,孫中山以新加坡晚晴園為基地,建立同盟會首個南洋分會。1910年,孫中山又把同盟會南洋分會遷址檳城,以莊裕榮商號為掩護,這裏就是著名的「黃花崗起義」的策劃之所。事實上,南洋華僑是去國族群,祖國的榮衰關係着他們在彼邦的際遇,因此,他們經常懷有故國之思,深盼祖國繁榮昌盛,則天下華人可以共榮,於是對於革除滿清窳政,興起民國共和的革命運動,予以強而有力的支持。難怪孫中山直言「華僑乃革命之母」!

除了革命遺跡以外,我們又參觀了不少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築。例如,檳城的「邱公司」、新加坡的天福宮等,讓同學了解到中華悠遠的歷史文化一直在彼邦得到很好的承傳。其中邱公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邱公司原名「龍山堂邱公祠」,是寓居檳城的福建邱姓華僑所建,是當地最大的華人會館,負責祭祀及管理家族事務。會館建築繁麗,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木金雕刻、油漆髹水和匾額楹聯。這些藝術瑰寶已無法在經歷文化大革命洗禮的中國,或過度發展的香港所能看見。因此,「禮失而求諸野」,這次旅程總算是讓我們開了眼界,亦增加了對中華歷史文化的嚮慕之情。

目前香港社會正蘊釀一股厭中的情緒,南洋諸賢的愛國情懷,與保存國粹的赤子之心,又會否為香港的年青人帶來一點啟迪?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