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課本,認識歷史

走出課本,認識歷史

位於中亞地區的烏茲別克及哈薩克,對我來說是遙遠的國度。唯一的印象就是接觸古代絲綢之路課題時提及的「康居」及「烏孫」。這次交流之旅,令我可以實地考察課本上的「康居」及「烏孫」,令我獲益良多。本人一直希望可以更加深入理解有關中亞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奈何一直苦無機會。藉着是次千載難逢的機遇,除了明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了解親身體驗更勝過「紙上談兵」的道理外,亦增加自己對探索中史的熱誠。

於課本上曾學習隋唐時期的 「昭武九姓國」,原來當中的「康國」、「曹國」、「何國」、「安國」、「石國」就是位於烏茲別克的不同城市。是次八日七夜之旅,我們到了「康國」撒馬爾罕、「安國」布哈拉及「石國」塔什干進行考察。這些地方均見證了中亞的改變和輝煌的歷史時期。

撒馬爾罕是中亞地區的歷史名城,現在是烏茲別克的舊都兼第二大城市。在我的認知裡,僅知道這是唐代的「康居都督府」,一個西域民族部落的行政軍事機構。但當我到達撒馬爾罕的阿非拉希雅博物館後,才發現這並不只是一個區區的「都督府」。博物館中的壁畫除了保留當時「康國」與唐朝的關係外,亦展示了「康國」與中國、突厥、印度之間的外交關係,令我明白「康國」在當時中亞地區充當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角色。

另外,是次的探索之旅令我更加深了解兩個宗教 ─ 伊斯蘭教和拜火教。對我來說,這兩個宗教只是教科書上的兩個外來宗教「回教」和「祆教」。在書上只有寥寥數段的介紹,未曾作深入了解。但經此行程後,我才發現伊斯蘭教和拜火教對中亞地區的重要性。烏茲別克有不同的清真寺、神學院、宣禮塔及伊斯蘭教聖人的陵墓,令我加深對伊斯蘭教的認識。而博物館的文物、伊斯曼邁尼陵墓、馬庫克清真寺令我們可以窺探拜火教曾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對我來說的「外來宗教」,其實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實有著不同的發展,不同宗教的傳入,令各個地方文化得以交流互融,影響深遠。

在這次行程中,我感受到帖木兒在烏茲別克的重要性。14至16世紀,帖木兒帝國稱霸中亞。帖木兒以撒馬爾罕為首都,在當地進行大型建設及發展,並令伊斯蘭教在中亞傳播,亦為撒馬爾罕寫下輝煌的一頁。此外,這裡也是帖木兒陵墓的遺址。身處帖木兒陵寢時,我依然被這曾經雄霸一時的君王威嚴所震懾。時至今天,烏茲別克仍視帖木兒為民族英雄,他對當地的建築、宗教、文化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是烏茲別克民族認同的重要象徵。

這次旅程令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我一向只視為作答用途的「歷史資料」,當近在眼前時,實別有一番感受。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地方的歷史並不止是圖像、文字、物件,而是人類確切地曾經存在的憑證。歷史並非是平面的,而是立體並具有延伸性。往日前人留下的時代足跡,令我們對歷史的了解變得更具體,明白於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人曾經存在的故事,讓我對歷史的探究更添興趣。

陳秀嫦 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