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文化傳承靠潛移默化 元宵探古尋源

學者:文化傳承靠潛移默化 元宵探古尋源

  今日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把「夜」稱為「宵」,正月十五為每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還有很多名稱,叫上元節、元夕、小正月、小年等,亦被視為中國情人節。

  藉此佳節,國史教育中心行政總監邱國光向大公報記者,講解元宵節的起源故事。疫情下學童又再留家學習,邱國光分享「家庭版國史教育」最佳方法,讓孩子在家長陪伴下,潛移默化學習家國情。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網上流傳多個版本各異。邱國光說,廣為流傳的元宵節起源有三個,一是傳說漢武帝正月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神」;二是正月十五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的聖誕之日;三是東漢明帝時,佛教在正月十五會「燃燈供佛」。

  起源三說 皆有不足

  這三種說法相信的人較多,但都有其不足之處。邱國光解釋說,漢武帝祭拜太一神是確有此事,但查閱史書記載,祭拜是在正月上旬,而元宵為正月十五,故日期都對不上,很難證明其真實性。其次,道教創始人張天師的誕辰沒有確切歷史記載,再加上關於道教最早的記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與東漢還是有一定的時間距離,而道教本身對張天師的出世爭拗不斷,故此傳說亦疑點重重,難以成立。邱國光補充說:「宗教的出現,想要其發展得蓬勃一些,多少都會依賴一些假託。」另外,關於漢明帝時期的佛教燃燈供佛,邱國光說:「如果漢明帝時期就有的話,會有儀式,但是元宵節活動記載較多是從隋唐開始;如果從漢明帝開始,為什麼中間沒有活動紀錄?」

  除以上三種傳說外,還有一個較為接地氣的說法。邱國光介紹說,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講究「秋收冬藏」,而正月剛好是在收割糧食之後,且十五的月亮很圓,「圓」又是人的理想,「一年的開始,見到月亮那麼圓,又剛好豐收完,所以在這五穀豐收的日子裏,就很想慶祝和休息一下。」邱國光補充說,韓國在正月十五亦有類似的慶祝活動──拜灶神。他認為,元日祈穀,在好的日子祈求五穀豐收,則更為合理。

  唐宋慶節 熱鬧非凡

  邱國光續說,元宵在唐宋時期的熱鬧程度,和現在差距甚大,「完全沒有辦法想像當時的繁華情景」,《東京夢華錄》一書記載北宋宣和年間汴京(現河南省開封市)的生活舊事,其中有一章節特別記錄元宵盛況,元宵前開始萬人空巷,擠滿賣藝表演,有奇人異術、蹴鞠、吞鐵劍等,還有會噴水的菩薩塑像,古人利用機械原理,使得水從菩薩手中噴出;更有自製的瀑布,用水車把水運到最高處,等水滿後就會自動流下形成瀑布。

  古時女性不能隨意出門,只有趁元宵節時才可出門賞花燈,未婚男女這夜有機會結識異性,發展成為情人。

  邱國光又說,宋詞中亦有描寫元宵的繁華景象,例如「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以及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他說,很多香港新一代年輕人認為中國古代很封閉落後,實則不然,綜觀《東京夢華錄》的記載便可知,宋代的街市和先人的智慧都十分令人敬佩,「尤其是宋朝的夜市,絕對不比如今台北的夜市差!」

原刊於2022年2月15日《大公報》。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