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不是社會的錯!

學童自殺,不是社會的錯!

學童自殺,一宗也嫌多! 3月中旬又有一學生自我結束生命,同類事件在2020-2021學年已是第五宗了;這次事件更具震撼性的是,學生選擇自殺的地點竟是在校園!

校園本應是學生第二個家,除家庭外,學校應是學生學習、交友、成長最重要的處所。事件發生後大眾傳媒、網上KOL自然議論紛紛。矛頭所指均是老生常談的調子:什麼教育失敗、只教出高分低能、EQ零蛋孩子;不良社會風氣,充斥大量虎媽虎爸;深入一點的會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提倡多發展正向教育、價值教育等課程;亦有從資源入手建議增加輔導老師、社工、心理學家。這些討論自然有助問題認識,但似乎並未能遏止學童自殺的現象。

學童自殺是社會的錯嗎?

學童自殺成因複雜,不可輕率歸納源於某一原因。一般社會學研究學者會把自殺成因分析為慢性歷程(chronic process)及急性歷程(acute process),兩者互動而成。慢性歷程指背景因素,是深層的、不易顯露的;急性的歷程則是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是淺層的、較容易被發現的。壓在駱駝背後那根稻草自然有其角色,否則駱駝也不會在那一刻被壓垮,但這只是導火線。同理,當學童選擇結束生命前所發生的事情,可能是一些具體的行為,或是一些悲痛的片段在腦海的再現,只是最後一根稻草,不可能是主因。

單是急性歷程解釋不了學童自殺主因,慢性的歷程與急性歷程互動分析有助找出成因嗎?理論上及從樂觀上看,應是可以的;無奈,當落實至操作層面,由於囿於現實的考量,例如主事者只求短期效果、不同持份者把事件當作政治籌碼等,而把內在價值培育的缺失,而導致學童走上不歸路這個深層的背景因素剔除,最後成因只能歸納出如教育局官員因循苟且、老師受訓不足、資源缺乏、甚至是社會道德淪喪種種的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既然是外在,自難接觸心靈的深處。自殺跟其他嚴重的社會問題一樣,治根必須從改進自身的內在價值做起,要長養生命,把生命的高度提升。現代人生命乾枯,漫無人生目的,主因是錯認物質是人生的主要追求!

生命價值不需外求

人類自大、自傲特點,千年不變,總以為在生物群中最為優等。誰不知,人類的所謂文明、進化,只是外表;人類的心靈仍是空虛、內心仍是充滿恐懼感。人類進化,文明的雙生兄弟是物慾的不停追求,所寄托的完全是外在的價值。當遇上不如意、困惑時,馬上產生危機感。有危有機,危機感本來是成長的契機,逆境正正是成長的鍛練,可改過自身之不足,省思過後就是另一高峰的到來。

可惜的是,多數人只把逆境視為不幸,把過失委諸於人;由此,自然產生憎恨、恐懼之心。憎恨、恐懼交織,一己會變得愈來愈封閉,感情愈來愈閉塞,心愈來愈不安。心愈亂,外在行為愈趨極端,把自己生命了結只是在極端行為下的正常反應。能不悲呼?

要徹底解決學童自殺問題必須要幫助學童成長,認清生命的本質、人生的意義、用行動履踐正向的生命,蓄積源自內心的喜悅,聚沙成塔,自能長養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於此,逆境只是人生的一個正常經歷,生命的秘密就在此。

(本文曾發表在2021年3月22日灼見名家教育專欄。)

作者簡介:

邱國光
英國布理斯托大學博士,主修教育行政及語言教育。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行政總監、「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總幹事、「同心教育基金會(香港)」學術顧問、灼見名家專欄作家及「香港東坡詩社」副會長。研究興趣包括教育政策及管理、香港教育史、語言規劃、英語教學等。最近著作及編著作品包括:《香港青年政策何去何從》、《人間天堂-毛里求斯服務研習之旅》、《風采心·情·志—風采十五周年的故事》、同心一生一師系列《廣西越南篇》及《廣西越南續篇》、《校長也上課》等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