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忠直宦官系列】〈宦官的正邪之分:汪直 vs. 懷恩〉

【明代忠直宦官系列】〈宦官的正邪之分:汪直 vs. 懷恩〉

眾所周知,汪直都是成化朝著名的歷史人物。然而,有關正直宦官懷恩和他交往的記載並不多。成化十二年(1476),太監汪直升遷至御馬監太監,侍奉萬貴妃。當時有「妖人」李子龍私自潛入皇宮,事發被誅殺。憲宗「心惡之」,命令汪直將部分校尉易服,秘密出外視察。這就是成化十三年(1477)汪直得以偵察中央和地方各事,領導西廠的前奏。於是,汪直勢力越來越大,不少士大夫皆都要依傍汪直。然而,大學士商輅(1414—1486)和部分官員對汪直的專權大為不滿,於是上疏曰:

「直又寄耳目於群小,擅作威福……近自直用事以來,人心疑畏,卿大夫不安於位……若不急去直,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得疏,慍曰:「用一內侍,何遂危天下?誰主此奏者?」命太監懷恩、單吉至閣詰責。

懷恩助憲宗詣內閣傳旨問責,商輅義正詞嚴地指出:

朝臣無大小,有罪皆請旨速問。直擅抄沒三品以上京官,南京祖宗根本地,直擅收捕留守大臣;諸近侍在帝左右,直掉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無危?等同心一意為天下除害,無有先後。

其後,懷恩沒有偏私,如實向憲宗覆奏。如何偉幟所言,由於部分明代君主怠政,批紅權落入宦官之手,無論是內閣的票擬還是其他大臣的上奏,都要經過宦官轉交到皇帝手上。由此推斷,懷恩既然高踞司禮監太監之位,如果他認為大臣的上奏對他不利,大可從中阻撓。加上,成化和弘治年間,皇帝和外臣有二十多年互不相見,如宦官深得皇帝信任,從中把持朝政可非難事,可懷恩沒有包庇汪直,阻止外臣對他的彈劾。

翌日,外廷官員再上奏彈劾汪直。憲宗無可奈何地罷去西厰,將汪直調回御馬監,「中外大悅」。而孟森在總結此事時,強調了懷恩與一眾內臣的貢獻。他認為:「懷恩、單吉為明閣官之最賢者,亦方欲制直。」或許孟森認為,懷恩雖然是宦官一名,未有偏幫同是宦官的汪直,反而站在外廷正直之士的一方,為其如實覆奏。萬曆年間的張銓也同意:「憲宗時能直諫,常妒其儕輩所為。汪直之逐,恩有力也。」以下一則來自《名臣經濟錄》的記載反映出懷恩在此事中的另一面:

(商輅)公正色曰;「朝官無大小。有罪皆請防收問。渠敢擅抄劄三品以上京官……南京祖宗根本重地,留守大臣渠敢擅自收捕,諸近侍渠敢擅自換易。此人(汪直)不黜,國家危乎安乎?」懷恩聞之咋舌而退。即日撤去西廠。

此記載有關商輅的回奏,與孟森所言類近。唯一不同的是這則記載指出懷恩當時聽到後為之「咋舌而退」。「咋舌」是指一個人因驚訝而無言。懷恩聞之咋舌,實在耐人尋味。理論上,懷恩是對於商輅彈劾汪直時堅定不移的決心而咋舌。因為懷恩素享清譽,他理應不會擔心自己被汪直牽連而咋舌。假使懷恩存有私心,他便不會如實向憲宗覆奏,勢必從中作梗,左右憲宗的決定。因此,上文提到,孟森認為懷恩「欲制直」之說也是合理的。

參考資料:

  1. 孟森:《明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14年)。
  3. 趙翼:《陔餘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4. 張銓:《國史紀聞》(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
  5. 黃訓:《名臣經濟錄》(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

作者:張瑋宗,香港大學文學院本科生,主修中國歷史及文化。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