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精神: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

時代精神: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

每每提及董仲舒,大眾的認知多流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議。除了對儒家思想發展的影響,其對中華文化大一統思想的構成亦有重大影響。那麼,董仲舒之前中國的大一統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理念又如何與時代相呼應?

 

大一統思想發展源流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董仲舒傳)大一統理念在先秦時代已經出現。周代以前,社會以共主為核心,多部落融合並存;周代演變成以「分封建國」的宗法、封建制度為社會運作秩序,確立天子「天下共主」之地位。這時期,中國在地域及文化上開展了大一統的過程,在地域上,利用諸侯國將邊疆融入周代版圖,又以「周禮」區分華夏與蠻夷之別,將實行周禮的民族納入華夏民族一類。及至春秋,周禮崩壞,孔子撰《春秋》,提出以天子為中心,實行一匡天下,為日後大一統思想發展提供理論基礎;秦始皇統一中國則將理念化為現實。經歷春秋戰國到秦末漢初的動盪不安,百姓漸趨向追求天下大治,實現民族統一與和諧穩定的決心,助長了漢代大一統思想的流行。

 

董仲舒大一統理念的時代精神

孔子的《春秋》對董仲舒的大一統理念有深遠影響。根據《漢書》,董仲舒認為《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體現出以君主為中心構建的「一元」,背後的根據,是源自儒家傳統視帝王是上天之子,一切反映天意的思想,因此必須保持「忠君尊王」以維持天下一統。而《漢書·董仲舒傳》提到「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非單純打壓思想或為帝王服務,他的思想變革,終極指向是「以民為本」。秦代以嚴刑峻法一統天下,也因嚴刑峻法催化了其滅亡,社會長期受壓抑下,結束社會動盪乃百姓對未來期盼之呼聲,董仲舒汲取秦代以法律民及漢初休養生息卻不能帶來和平的教訓,以儒術為核心的大一統思想實現政治、思想、文化的高度統一,又通過儒家的仁政主張回應民生需求。對外武功方面,武帝時強大的國力亦為實施大一統理念提供實質的行動基礎,有力推動政體與思想兩方面的大一統。

 

小結

篇幅所限,此文未能對董仲舒大一統思想作詳細介紹,但無疑,董仲舒「天人三策」、「獨尊儒術」等主張,對漢代大一統思想的形成與實施提供了理論根據,亦對後世官學制度的確立及民族文化的整合影響甚深,最終超越了單純的思想主張,奠定了中華文化「一體多元」的認同基礎,為中國傳統社會長期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支撐。

 

作者:Toby Chiu

 

第八屆之「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5」系列活動以「時代精神,變革為民」為思考方向,由專家學者推舉五位成就不凡的著名歷史人物作為候選人,供參與者投選:董仲舒(漢朝)、魏徵(唐朝)、范仲淹(宋朝)、張居正(明朝)、林則徐(清朝),你會投選哪一位?

投票日期►2025年10月18日(六)至11月14日(五)

投票方法►登入連結 https://voting-2025.cnhe-hk.org/

五位備選人物生平事跡介紹► https://bit.ly/3IR9MnP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