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乎、逆賊乎?明清易代下的「貳臣」洪承疇

名臣乎、逆賊乎?明清易代下的「貳臣」洪承疇

清朝經歷康雍盛世後,反清復明的聲音已經大不如前,這證明了滿洲皇朝對漢族的統治政策得宜。在乾隆(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1735-1796年在位)這個「三世祖」大清皇帝而言,他一直很重視歷史的教化功能,認為它有「扶植綱常」,匡正「世道人心」的重要作用,故此清朝(1644-1912)在前朝遺民已式微之際,不再害怕談及明朝(1368-1644)忠烈而觸發漢人思明情緒,所以官方編修了一本《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表彰南明(1644-1662)抗清將領忠君愛國之心,又編定了一本《貳臣傳》,前面褒獎降清明臣而有為者,後面則貶抑降清後卻又無建樹,為人又卑鄙的官僚。洪承疇(1593-1665)作為降清明臣,便被編入《貳臣傳》甲編內的「明臣投誠本朝後著有勳績者」類的其中一人。

洪承疇於明末女真人興起之際,被明廷委派至東北任薊遼總督,以反擊清軍皇太極(1592-1643年,1636-1643年在位)的攻勢。洪承疇幼時家貧以賣豆乾為生,但在族叔的支持下開始讀書考功名,終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中舉人,次年會試考中進士二甲十四名,先後任刑部江西司主事、淅江布政司參議、陝西督道參議等職。後於崇禎年間,因為李自成(1606-1645)農民軍起事,而被委派任清剿流寇,效果昭著,為朝廷加任陝西三邊總督、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職,兼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軍務。後來東北清軍攻勢漸猛烈時,洪氏又被委派至東北反擊滿洲人,但卻在松山之戰中,因為軍政混亂、政治鬥爭緣故敗戰,被清軍擄至清都盛京。

滿清深知洪承疇的才能,可在清朝攻入關內後大有可為,雖然對其禮遇有加。皇太極給予黃金、古玩、美女於洪承疇,皆為洪氏所拒絕,並宣布忠於大明皇室,並要絕食殉國。皇太極又派出愛妃莊妃(孝莊文皇后,1613-1688)至獄中探望洪承疇,並親手奉上人蔘湯,令洪氏感不已。大清漢臣范文程(1597-1666)後來探望洪氏時,發現屋上灰塵落中洪氏衣服上時,洪氏急忙擦拭,范文程後來見到皇太極就說道:「洪承疇並不想死,他連一件衣服都如此愛惜,何況是他的性命呢?」皇太極聽道,並在召見挺立不跪的洪承疇時,見天氣寒冷便親手將身上的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疇身上,令出身困苦的洪承疇大為感動,故決定叩首降清。此後的洪承疇便一直為滿清出謀獻策,建議清朝採納明朝典章制度、尊孔崇儒、通曉漢文化、善待漢人,令大清在關內管治趨於穩定。

然而,在另一面繼續進行反清復明大業的南明將士,就視洪承疇為頭號賣國賊。在於當年崇禎皇帝收到軍報,以為洪承疇在松山之戰當中戰死時,曾經為此設立了九壇哭祭,以紀念洪承疇為國殉死成仁。但後來崇禎帝及其他朝臣知道了洪氏投降清朝的事後,就被舉國上下視為賣國賊,昔日的老師、朋友、戰友見到他時都不忘嘲諷他一番。例如洪承疇拜見恩師郭都賢(1599-1672)時,曾經欲以厚恩報予恩師及恩師之子,皆被回絕,而郭都賢故意全程瞇起眼睛,假裝失明,洪承疇問:「老師什麼時候得到眼疾了?」郭回道:「在自從認識你的時候,我的眼睛就盲了。」令洪承疇慚愧不已而無以為對。

面對昔日反清戰友時,洪承疇又經常受到他們嘲弄。例如洪承疇於南明將軍金正希(1598-1645)敗戰之後,金氏受到洪氏審問招降時,大聲質問:「你可認識我?」洪氏回道:「我怎會不認識金正希呢?那麼你又知道我是誰嗎?」金正希指他不認識,洪氏說:「我就是洪承疇了!」金正希被嘲弄道:「哈,洪先生曾經受到崇禎先帝的厚恩,官至內閣閣部,在抗擊滿洲虜軍時戰死,先帝更曾為此大哭一場,賜祭九壇,洪先生是我大明朝的忠臣也,你竟敢假扮他!」在明軍將領孫兆奎(?-1647)戰敗押至洪承疇前時,洪氏希望從素有交情的孫兆奎口中,得知昔日的好朋友史可法(1602-1645)是否已戰死沙場,問曰:「先生可知道揚州閣部史可法公是死了,還是未有死呢?」孫氏嘲諷道:「將軍先生從北方來到,可知道原本在松山戰死的洪承疇督師是真的死了,還是未有死呢?」令洪承疇極為憤怒,這種事在文人夏完淳被捕後再次發生。

可見洪氏在明清鼎革時,可謂是極具爭議的。但在乾隆帝所修纂的《貳臣傳》中,就稱:「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今事後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刑生,靦顏降附,豈得復謂之萬人。」認為清朝當年錄用田承疇,實在是因為要撫平抗清民心之故,而洪氏投降後卻對被擄的故國忠臣大加殺戮,又鏟平了南明各個反清政權,實在於道德節氣上理虧,但同時又肯定洪氏「實能忠於本朝」,後人在強調忠君愛國思想時,應對洪氏表達諒解。

在此角度下,我們又可以看到歷史書寫背後的政治挪用,其實會令各個歷史人物在不同歷史空間、時段當中,得到截然不同的評價,亦可見歷史書寫與政治需要的互動,亦可見當中論述之多元與豐富。

參考資料:

  1. 計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2. 陳永明:〈乾隆《貳臣傳》立傳原則平議〉,載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本第四分(2003年12月),頁753-784。
  3. 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