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夷變態?自稱「小中華」的日本眼中的中國

華夷變態?自稱「小中華」的日本眼中的中國

唐代(618-907)韓愈(768-824)曾經於〈原道〉中指:「孔子(筆註:前551-前479年)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意思指,當中原地區的華夏文化進入四方諸夷的地方,就會變成夷狄文化,而夷狄文化在進入中原地區時則會轉變成華夏文化之其中一部份。這句說話成為了後世中華意識之肇始,指出中華文化在文化、思想、傳統、倫理上都具有優越性,並且作為東亞漢字文化圈中那「不可避的他者」,中華文明對韓國、日本、越南、琉球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明朝強調漢族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正統時,日本和韓國都繼承了這種取向,這便影響了日韓兩國後來理解明清鼎革的思路。

在明朝(1368-1644)憤青方孝孺(1357-1402)的影響下,他所定義的中華正統是結合了儒家思想、種族主義、地域界限等等元素,指出只有在關內十八省的漢地內所持有的儒家思想,才算是正統中華意識,而一切在中國以外的種族全都是不文明的禽獸,就算是以事大慕華的韓國,抑或是作為「守禮之邦」的琉球,也只不過是文明一點的野蠻人而已。故此,在他們心中皇明中華在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1606-1645)以及北方滿洲軍隊夾攻而消亡後,他們便在這個文化種族主義的角度下,重新理解「中國」、「中華」為何物。

韓國視清軍圍攻朝鮮南漢山城為「丙子胡亂」(1636),朝鮮是保存中華文化的「小中華」;而亦自視為「小中華」的日本視中國政權變革為「華夷變態」,中華與夷狄竟然在如今亂了位置,昔日作為天朝上國的皇明如今消失在歷史舞台上,而那個四處搶掠而且不諳儒定仁政禮治思想的滿洲蠻夷,竟然入主了中國並管治著代表著中華的漢人。所以日本思想家山鹿素行(1622-1685)在他所撰寫的《中朝事實》中,就認為現今佔據漢地的清朝(1644-1912),只是一個起自長城以北的野蠻民族管治下的征服皇朝,而縱觀於中國歷史,不同的皇朝因為易姓革命而不停建立和被推翻,這與強調君臣之義和血脈皇統的日本不同,日本卻自第一代神武天皇之後「萬世一系」。所以他《中朝事實》中指出:

皇族血統一旦確立,就會世代相傳,一成不變。……從創世到第一個人類皇帝出現,已經過去了大約二百萬年,從第一個人類皇帝到今天,已經過去了二千三百多年……皇族血統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從來也沒有。

在山鹿素行的邏輯下,中國在明清變革後就沒有資格稱為「中國」、「中華」,故日本稱清治中國為「外朝」,稱日本自身為「中華」、「中朝」、「中國」,只有日本才配稱「中華文明之土」。即使是與中國只相隔一江鴨綠水的朝鮮,亦稱「明室猶存鴨水之東」,甚至朝鮮朝廷內亦有主張「北伐復仇」的大臣,聲稱要乘清朝內部三藩之亂時北伐消滅滿清政權,但最後不了了之。

雖然韓國和日本一直都關心在清治中國下的新聞,諸如日本透過長崎的唐船來收集中國情況,但兩國始終在中國清朝年間都對中國事務保持距離,令日韓兩國發展出具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身份認同,這在跨文化歷史現象來說是非常有趣的。

參考資料:

  1.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2. 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
  3.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臺灣的轉化〉,載於《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期(總第6期),2006年12月,頁91-100。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