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社:大和化香港的文化足跡

南海神社:大和化香港的文化足跡

日本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露戰爭中擊敗大清朝以及俄羅斯帝國以後,明治維新的功效令日本國運昌隆的情況得到證實,日本的「文化自信」也由此發芽。日本在許多新佔領的地區興建神道教的神社,包括樺太島(華方稱為庫頁島,俄方稱為薩哈林島)的樺太神社、台北的台灣神宮等等。筆者早前赴日本旅行時,就發現了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佔領香港期間所建造過的南海神社碑石,地點就位於東京靖國神社旁的遊就館(軍事博物館)之內。

筆者猶記得在香港大學本部時期,上中文學院馮錦榮教授的大課時,他提到日本在日佔時期曾經打算在香港興建兩座日本神道教的神社:其中一座是位於中環香港動植物公園(曾稱兵頭公園)的「香港神社」,日本政府稱公園改稱為「大正公園」,並邀請樺太神社的住持來港建社,並在台灣阿里山上取木材來港興建,但後來因為戰爭結束而無法趕及建成。

另外一座便是位於金鐘域多利兵房的「南海神社」,用作供奉在「香港攻略戰」、「大東亞戰爭」當中為日本戰死的士兵。遊就館在石碑立下了介紹文字,如下:

「在大東亞戰爭期間,第二派遣支那遠征艦隊攻略香港。南海神社於昭和十七年(1942)在香港島海軍司令部處興建,專門用作紀念在敵對行動之中喪生的海軍士兵。這塊石碑榭立在神社的入口處。戰後,該處(原為域多利兵房)被英軍重新佔領。令人驚訝的是,這塊石碑在同一地點樹立了超過三十年完好無缺。昭和五十三年(1978)夏天,軍營因搬遷而騰空時,英軍一名代表聯絡了前日本海軍軍官,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收回神社石碑。由於在外國戰鬥區域為紀念士兵作為目的而興建的建築,很少能夠在戰爭當中倖存下來,在前海軍副司令新見政一中將(香港攻略戰的總司令)以及其前部下的安排下,石碑於昭和五十五年(1980)六月十八日被送回日本並再轉送至靖國神社。原清中將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之上,他是新見司令的繼任人。」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行為引發了太平洋戰爭,而日本作為戰敗國,英國作為戰勝國擊敗日本並將香港重光以後,竟然未有將這些充滿日本軍國主義意味的建築拆除,更在自身的域多利軍營中屹立了三十多年。而駐港英軍在七十年代亦未有因為鄙視戰敗國,反仍以軍隊禮節榮譽將原日佔時代事物交還給日本,實在是難能可貴。如果這面石碑能夠被保留在香港的博物館當中,相信將與現時特區行政長官官邸禮賓府(前稱總督府)上的日式瓦頂,以及府內的日式塔樓一樣,融合了不同文化特色,成為香港一處可觀而且別具特色、意義的歷史痕跡。

參考資料:

  1.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馮錦榮教授:「CHIN1203: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及文化」課程講義內容(2017-2018學年)。
  2. 香港禮賓府:《建築特色》,https://www.ceo.gov.hk/gh/chi/archi.html。 擷取於2023年3月23日。
  3. 黃可兒:〈日佔時代香港大正公園的香港神社前世今生〉,載於https://www.kiri-san.com/post/34013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