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要反清復明的朝鮮人怎樣看一代明君康熙皇帝?

誓要反清復明的朝鮮人怎樣看一代明君康熙皇帝?

依然依戀「大明風華」的朝鮮王朝在明朝滅亡以後,依然在現在南韓京畿道地區建大統廟、朝宗岩等地點祭祀明朝三位皇帝,即亦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朝鮮人之所以如此尊崇明朝和這三位皇帝,是因為朱元璋曾經賜國名給朝鮮王朝立國、朱翊鈞曾經派出大軍至朝鮮半島擊退豐臣秀吉的侵略部隊、朱由檢面對外憂內患時依然不忘派軍朝鮮協助抵抗滿清。

而朝鮮朝野在得知明朝滅亡時,他們就曾經:「是時,我國與大明絕,不得相通,及聞此報,雖輿臺下賤,莫不驚駭隕淚。」及後,朝鮮國王孝宗(李淏,1619-1659年,1649-1659年在位)曾經希望趁三藩之亂而起兵北伐清朝,以「復讎雪恥」、光復大明,但因為國庫不足支持龐大軍費才因而作罷。但是朝鮮人對於滿清統治者的憎恨,直至清朝被辛亥革命推測時也沒有減少半分。康、雍、乾時期是清朝最強盛的時期,三位皇帝也是少有的英明皇帝,當時出訪清朝的朝鮮燕行使又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呢?

本文希望以朝鮮使者閔鼎重的《燕行錄》,去看當時的朝鮮人和他自己是如何看康熙皇帝。閔氏在晉見康熙皇帝時,有如此觀察:

清主(筆按:康熙帝)身長不過中人,兩眼浮胞深睛,細小無彩,顴骨微露,頰瘠頤尖。其出入,輒於黃屋中俯身回望我國使臣之列。性躁急多暴怒,以察為明,懲輔政諸臣專權植黨之患,誅殺既多,猜疑積中,無論事之大小,必欲親總。用人之際,先問賢否於宰執,宰執有薦引則疑其黨私,皆不用,旋以己意自選,故宰執嫌懼,不敢發口。黜貪陟廉,用刑極嚴。

這與清朝文獻記載以及流傳後世的康熙畫像也所不同,這大多都展現了康熙帝英明神武、尾清目秀的形象。但很明顯地,朝鮮人閔鼎重卻認為他其貌不揚,其醜無比,加上貌由心生,康熙帝也是一個任人為親、以殺戮為己樂的一個皇帝。

由於朝鮮始終堅守明朝的儒家教化秩序,故此在出訪清國時亦對中土有如此觀察:「曾聞中國喪制大壞,今則盡化胡俗,尤不足言。」意思指,被滿州人侵佔的中國社會已經沾染了蠻夷的生活習慣,中國再也不是「禮義之邦」,而是一個無禮、無廉恥的國家;閔氏在前往北京的途中,也看到沿途老百姓在埋葬先人時只是以泥土簡單掩埋就草草了事,只要一經下雨就會令先人遺體曝露出來,是為不孝之舉。

朝鮮人觀察清朝的立足點是基於明朝建立的儒家體制,他們也以明朝式的華夷觀去觀察中原人與外族人(包括自己)的交流互動。當中國被蠻夷侵佔以後,他們除了憎恨滿州人以外,也感歎中國不再存有中國文化,因為蠻夷的文化影響以及清人的「自甘墜落」。清朝康熙帝無疑是古今中外一代明君,但對於思懷皇明的朝鮮人來說就可能不是了。這就是因為朝鮮人看待清朝的立足點與世人不同,並曾經遭受到滿清的侵略並被逼臣服於這個外族的腳下。這也說明,朝鮮人有自己版本的「中華秩序」,並在明亡清興的時代逐漸鞏固了這個文化身份的認同感。

參考資料:

  1. 夫馬進著,伍躍譯:《朝鮮燕行使與朝鮮通信使:使者視野中的中國.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 朱雲影:〈中國華夷觀對於日越韓的影響〉,載於氏編著:《中國文化對日越韓的影響》(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頁285-302。
  3. 閔鼎重:《老峰燕行記》,載於弘華文主編:《燕行錄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第二輯第二冊,頁211-238。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香港大學文學院本科畢業。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