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9月28日】鴉片戰爭日誌

【1839年9月28日】鴉片戰爭日誌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 日期:1839年9月28日

#知史討論

「面對外交格局出現的新變化,晚清政府做出了回應。一方面是對外交制度和行為 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則是向英國派出了首個駐外使團……

晚清政府對外交制度和行為的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設立專門外交機構。兩次鴉片戰爭前,中國並沒有專門的對外交涉機構, 只由禮部、理藩院、鴻臚寺等機構負責接待外國來使。從1757年至1840年鴉片戰爭, 中國只准外商在廣州一地通商,由兩廣總督監理對外交涉。鴉片戰爭後,對外交涉由廣州擴大到五口通商口岸(上海、廣州、寧波、福州、廈門),先後由兼任五口通商 大臣的兩廣總督和兩江總督辦理。隨著中外交涉往來日益頻繁,再加上列強的壓力, 清政府於1861年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與外國進行對等交涉職能的中央外交機構,它是中國門戶 開放的產物,是適應變化了的情況而建立的涉外機構。

從沒有專門的外交機構到運轉了41年的總理衙門,再到運轉了10年的外務部, 這就是清代外交體制的變化過程。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皇帝一直不肯承認的一個道 理,終於被統治者內部的一些人所接受:作為一個弱國,即使暫時沒辦法以炮艦對付 炮艦,卻不能不講究以外交對付外交。

 至此,藩屬制度實際上已失去運行的條件,清廷的外交傳統已讓位于近代意義上 的外交理論和實踐。

其次是調整外交行為。主要是從商務羈縻到商戰抗夷。歷史上,中國與外部世界 的關係是從通商開始的。就晚清初年的中西的通商現狀而言,一般的士大夫階層認為 洋人對中國的大黃茶葉等土特產品有著不得不有的需求。趙翼在《簷曝雜記》這樣中 寫道: 中國陸地產茶,無足異也。而西北遊牧諸部,則恃以為命,其所食膳酪甚肥膩, 非此無以清榮衛也……大西洋距中國十萬里,其番舶來,所需中國之物,亦惟茶是急, 滿船載歸,則其用目急於極於西海以外矣。俄羅斯則又以中國大黃為上藥病者非此不 治,舊嘗通貢使,許其市易,其入口處曰『恰克圖』,後有數事渝約,上命絕其互市, 禁大黃,勿出口,俄羅斯遂懼而不敢生事。

這就導致清朝官員認為是可進行貿易制敵:以開放或關閉貿易市場的辦法來控制 遠方的夷國。

孔子說『柔遠人,則四方歸之。』而商務羈縻戰略正是『懷柔遠人』這種觀念的 一種並行不悖的選擇。由於商業貿易利潤是促使西方人來到中國的重要原因,晚清士 人認為西方人在華『其志在利不在於土地』,所以他們便想到了『以牙還牙』,這既可以挽回民族既失權利,又可遏制西方膨脹起來的貪欲,便採取了『以貿易為武器』 的新戰略。」

 

(《鴉片戰爭日誌》取材自林則徐親撰的銷煙日記,每天帶你瞭解當年今日的歷史事件。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知史討論的資料來源:《從『郭劉互訐』事件看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艱難》,作者:李慶龍,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香港 #澳門 #廣東  #虎門 #虎門銷煙  #林則徐 #晚清 #外交 #禁煙 #日誌 #知史討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