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9月23日】鴉片戰爭日誌

【1839年9月23日】鴉片戰爭日誌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 日期:1839年9月23日

#知史討論

東莞威遠炮臺和新會崖門炮臺有先後之別——中式炮臺的早晚差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靖遠將 軍奕山等奏摺載:『逆夷退出外洋,繳還虎 門各炮臺,當即飛飭查勘,安兵駐守去後。 茲據先後稟稱,各炮臺僅餘基址,或被拆卸,或被藥轟,無可棲止,炮位大者無存, 小者亦皆殘毀。』可見在1841年第一次鴉 片戰爭中,虎門炮臺中除蕉門、新湧炮臺外,其餘各台都遭到英軍的破壞。戰後廣 東當局對虎門炮臺進行了重建,重建後的 炮臺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再次破壞。 為便於同關天培等修建的炮臺相區別,重建的炮臺可以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炮臺。 現在的問題是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的炮臺 有何不同?對此北京大學茅海建教授的回 答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道光 帝曾下令各省修築海防工事,但因未有軍 事學上的檢討,各地競然舊樣複製,全無 改進。』而王宏斌教授卻持相反的觀點: 『第一次鴉片戰後時虎門炮臺群,儘管不是 西洋炮臺技術的移植,但總結了前次戰爭 的經驗和激訓,在以下六個方面有所改進: 一是提共了炮臺建築的水準位置,二是盡 量避免了後枕高山石壁的危害,三是加厚 炮臺炮牆的厚度,四是加強了炮臺之間 的聯烈,五是以三合土代替磚石從而糾正了檯面建築材料的嚴重失誤,六是注意了炮臺 後路和兩側的防衛開設了數量不等的槍眼。 (本注:這種改造後的炮臺與林則徐、鄧廷 楨、關天培等人建築的虎門炮臺,無論從規 模上還是從技術上看都有很大區別,不能把 它看成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的產物……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的炮臺工事最主要的區別 之一就是有無三合土建築)』

對此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主持虎門炮 台修建的關天培在其名著《籌海初集》中 是怎樣說道光十五年(1835年)修建的威 遠月臺的。《籌海初集·卷一》載『添建 (威遠)月臺一座,面寬六十丈,如橫檔月臺之式……俾台根堅固,下用丁字長石堆 砌,檯面加築三合土二尺,再築三合土炮洞四十個,厚五尺五寸,內外均築八字式』。可見第一次鴉片前建造的威遠月臺四 十個炮洞及地面完全是由三合土製成。其 他鎮遠、橫檔月臺也是『用三合土改築, 換下石塊』。除文獻外,還可以檢驗橫檔 月臺遺址(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被廢棄沒 有進行過重修的炮臺),看其是否有三合土。2004年為重建橫檔月臺,當地文化部 門邀請華南理工大學化工系對橫檔月臺後 牆遺址材料進行了鑒定:其中砂58.9%; 黏土18.3%;石灰11.0%;其他(鉀、 鈉、鎂、鈦等)2.6%;燒失量9.4%。顯然是毫無疑問的三合土。由此可見,起碼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的炮臺工事最主要的 區別之一就是有無三合土建築』的說法根 據不足。

應該說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的炮臺工 事是差別不大的。但是這也不等於說光緒以前從康熙到咸豐、同治時中國式炮臺全 無改進,沒有早晚之分。其實從歷史文肅 和炮臺實物的分析來看,這個階段前後期 炮臺是有差異的。(1)從虎門炮臺的情況 看早期炮臺多建在山上,多為城堡形式。 如最初的南山炮台和橫檔炮臺從嘉慶年 到咸豐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炮臺多建 在水邊、特點是像牆一樣窄。如嘉慶二十 年(1815年)建成的橫檔月臺設計之初就 被稱為『月牆』。嘉慶十九年(1814年), 總督蔣攸銛奏稱『其橫檔炮臺,原建地勢 較高,從上臨下,施放炮力不得勢。擬于 原炮臺東面城腳增築月牆一道,約長八十 丈。將炮位移於月牆內架放』。現存的橫檔月臺地基也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當時的炮臺普遍都是這樣,才會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發生戰時石頭崩裂傷人、兵難站立的情況。而較晚的炮臺則明 顯加寬。(2)早期炮臺門開在正側面。我們用傳世形象資料和現存炮臺進行排比。比如海珠臺……的形象資料由此來分析現存的崖門炮臺……和威遠炮臺……顯然現在的威遠月臺 應晚於現在的崖門炮臺。由於崖門炮臺據 台門刻字為咸豐年間的炮臺,所以現存威遠月臺應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重建的炮臺。」

(《鴉片戰爭日誌》取材自林則徐親撰的銷煙日記,每天帶你瞭解當年今日的歷史事件。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知史討論的資料來源:鴉片戰爭博物館官網學術欄目《今天還有鴉片戰爭時的海岸炮臺嗎?——再論清代海岸炮臺的分期》,作者:黃利平,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香港 #澳門 #廣東  #虎門 #虎門銷煙 #胡里山炮臺 #海戰 #威遠炮臺 #新會崖門炮臺  #林則徐  #光緒  #禁煙 #日誌 #知史討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