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道濟會堂孤兒」葉啟芳傳略

「道濟會堂孤兒」葉啟芳傳略

葉啟芳(1898-1975),廣東三水人,生於廣州,除父母外,家中還有兩名姊姊。父親葉傑受僱於廣州西關的工廠,一家五口過著貧困的生活。1905年,母親去世,只有七歲的葉啟芳便失去母愛。由於家貧,葉啟芳到十一歲時便已失學。葉傑百般無奈,唯有把兒子帶到香港,托老友何喬漢代為照顧。葉啟芳初次踏足香港。

何喬漢是道濟會堂的教友,早年曾跟隨王煜初牧師研習神學。1892年,何喬漢在道濟會堂內開設「何館」,為鄰近坊眾的孩童提供蒙學程度的教育。學校一共開設四班,分別為一、二、三及四班。由於地方空間有限,學生都坐在同一個課室,進行複式教學,由何喬漢一人負責教授。畢業生可入讀政府學校(或其他英文中學)正規小學一年級的課程。葉傑把葉啟芳交給何喬漢,坦言自己已經失業,沒有能力負擔兒子的學費,希望何喬漢能把他留在何館讀書,餘暇兼職灑掃,以充學費。面對老友的請求,何喬漢一口答應,承諾提挈這個苦命的孩子。臨走前,葉傑把身上僅餘的兩角錢交到葉啟芳的手裏,叮囑他好好做人,然後便返回廣州。誰料,這一別竟成了父子倆的永訣。1912年,葉傑病逝廣州,葉啟芳從此怙恃盡失,成了孤兒。

料理父親喪殮之後,葉啟芳回到香港,繼續投靠何喬漢。對於葉啟芳坎坷的遭遇,道濟會堂的會友咸表同情,何喬漢便把他託交道濟會堂主任張祝齡牧師,希望得到更好的照顧。張牧師安排葉啟芳擔任道濟會堂的堂役,負責一般庶務工作。葉啟芳聰明能幹,工作勤快,餘暇時,勤奮學習,更熱心參與教會的聚會。道濟會堂的長執們都非常喜歡他,加上同情他的身世,決定對他刻意栽培,讓他繼續讀書,以期將來能為教會服務。葉啟芳在教會的照拂下成長,從此踏上人生的新旅程。

1914年,張祝齡牧師安排葉啟芳入讀倫敦傳道會在廣東博羅開辦的雅廷敦小學。四年後,由於南方軍閥在東江地區混戰,學校因而停辦,葉啟芳被迫輟學返港。張牧師不忍葉啟芳就此失去學習機會,憑藉他與「三巴會」的關係,張牧師把葉啟芳送到局勢相對穩定的東莞,入讀由巴冕會戴永和牧師主理的禮賢中學。由於生活清苦,葉啟芳的身體變得虛弱,後來更患上虐疾,健康狀況日益轉壞。學校的德籍牧師對葉啟芳心生憐憫,每天給他一角錢,讓他到附近的十畝園喝馬奶。一個月後,葉啟芳的健康好轉起來,對於教會給他悉心的照顧,直到晚年,他仍時常心存感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淪為戰敗國,民國政府下令封閉禮賢傳道會,禮賢中學亦遭受池魚之殃,令葉啟芳再次失學。憑藉教會的關係與及個人努力,葉啟芳終於考入美國長老會在廣州開辦的培英中學。以往斷續的學習令葉啟芳的英語程度及其他基礎知識均落後於人,但靠著刻苦的學習,兩年後葉啟芳以優異成績畢業。

葉啟芳從培英中學畢業後,接受道濟會堂的資助,進入廣州協和神學院修讀神學課程,以期將來服務教會。1922年,葉啟芳向道濟會堂申請轉讀燕京大學,獲得批准,葉啟芳得以遠赴北平,在這個政治、文化重鎮,接受高等教育。在燕大學習期間,葉啟芳開始翻譯西方文學、哲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名著,聲名漸噪。

1924年,葉啟芳從燕大畢業後回港。按照約定,他留在道濟會堂工作,擔任幹事一職。不久,他得到協和神學院教授的介紹,得到入讀英國劍橋大學的機會。他因此辭去道濟會堂的職事,準備出國留學。可惜,1925年,國內連續發生了「五卅慘案」(上海)及「沙基慘案」(廣州),而香港也爆發了省港大罷工,中外關係轉趨緊張。基於激烈的民族主義,葉啟芳決定放棄到英國留學,立意到國內發展。

1926年,葉啟芳先後在廣州協和神學院及培英中學任教。1927年,葉啟芳出任培英中學校長。從孤兒到校長,葉啟芳走出了一段傳奇故事。但兩年後,葉啟芳放棄校長厚職,轉赴上海從事翻譯工作。在商務印書館的支持下,葉啟芳翻譯出多部西方名著,例如:《社會鬥爭通史》、《社會主義教育政策》、《國際關係論》、《基督教之基礎》、《婚姻進化史》等,享譽文壇。

日本侵華期間,葉啟芳返回香港,並接受胡文虎的邀請,擔任《星島晨報》(《星島日報》的子報)主編,其後又兼負《星島周報》的編輯工作。但好景不常,1941年,香港淪陷,葉啟芳帶同家小,避居廣東坪石,並任教於中山大學。抗戰後期,他先後主編《大剛報》、《新生日報》、《天風》雜誌等。國共內戰期間,他再度返香港,任教於屯門達德書院。這時期的葉啟芳,由於與左翼文化人士接觸日多,思想逐漸改變。1950年,葉啟芳應葉劍英邀請,以「民主人士」身份北上,其後在波瀾起伏的政潮中,渡過餘生,享年七十七歲。

葉啟芳出生於清末民初,卒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文革期間,一生經歷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三個不同階程,見證了中國幾次重大的時代變遷。在大時代之中,他不甘雌伏海角一隅,要求奮發有為,致用當世,就正如他年青時不願屈服於家道的坎坷與身世的蹇滯,立心衝破際遇的樊籬一樣。但可惜壯志未酬,淒涼的晚景帶出了一個感慨:他離開了哺養撫育他的道濟會堂,追求個人理想,對上帝的國度以及對葉啟芳本人來說,未嘗不是一個重大損失。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執委  葉深銘

(本文曾於2011年8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