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無名的傳道者──倫敦傳道會尹維清牧師與廣東博羅教會的開荒(1874-1877)

無名的傳道者──倫敦傳道會尹維清牧師與廣東博羅教會的開荒(1874-1877)

尹維清(又名華川,?-1877)是香港華人教會一位不太為人熟悉的宣教師。他原屬巴色會,曾在東莞李朗學校接受教育。其後受歐德理牧師(Rev. Ernest J. Eitel, 1838-1908)之邀,加入倫敦傳道會,先後在灣仔堂女校及男校當教員,兼任灣仔堂宣教師,1874年改任太平山堂傳道。他為後人知悉主要是因為他的兒子尹文楷醫生(字端模,1870-1927)及其姻親區鳳墀(1847-1914)。但若細察他生平的最後幾年,則知其實他對博羅宣教事工以至港澳教會均有着巨大貢獻。湯清(1911-1985)《中國基督教百年史》述云:

後來倫敦會按立尹維清為牧師,主理博羅會務。不久又派聶世忠、林伯和、李樹貴、劉鏡泉等去傳道。從此福音在博羅客家人中發展起來。

可見博羅地區宣教工作的發展與尹維清是息息相關的。

歐德理屬意由尹維清承擔博羅傳道工作,主要是由於他曾接受過巴色會的神學訓練。巴色會來華之後專注發展廣東省的客家人工作,對此有豐富的經驗。加上,歐德理自己也是來自巴色會,對於尹維清可說是甚具信心。他與湛約翰牧師(Rev. John Chalmers, 1825-1899)先於1874年2月18日,與尹維清出發,視察博羅教會的狀況。雖然沿途他們都遭受當地民眾的訕笑、嘲諷,但尹維清都能應付裕如。在這次行程中,他們探訪了博羅地區所有教會及傳教站,並主持了東坑新教堂的獻堂禮,又為26人施洗。行程完結後,傳教士對尹維清的工作能力予以高度肯定,讚賞他是一位“前途無可限量的年輕傳道者”(“very promising young preacher”)。

華南傳教委員會最終於1874年7月確認了尹維清的任命,委派他擔任博羅傳教區的兼職巡牧,尹維清須承擔包括遊行佈道,教導受洗信徒,執行禮儀及擔任宣教師等工作。根據湯清(1911-1985)《中國基督教百年史》的研究,尹維清初到博羅,便派遣多名當地宣教師前往各處傳教:

(尹維清)主理博羅會務。不久又派聶世忠、林伯和、李樹貴、劉鏡泉等去傳道。

但他們的傳道行程卻遇上博羅水災,連續六星期天降大雨,水深至三呎。水退後,又踫上酷熱天氣,不少人因而病倒。民眾為避暑都躲到教堂,傳道人於是把握機會向他們傳福音。年內,於派尾開設新聚會點,令博羅的傳教支站達到七個。至1876年,更錄得高達100人受洗加入教會的紀錄。其中19人來自博羅縣城的下巷福音堂,另81人來自其餘七個傳教支站。而且,根據歐德理的觀察,信徒不單在數量上有明顯增長,更難得的是他們均保持衷誠、熱切及穩定的屬靈生命。尹維清更於縣城福音堂設立神學訓練學校,為當地教會訓練傳道人及宣教師。基於尹維清對博羅事工的巨大貢獻,因此倫敦傳道會在1876年正式按立尹維清為博羅教會牧師。

可惜,正當博羅事工發展得如日方中之際,尹維清卻患上肺病。中醫說他已沒有痊癒的希望,故他轉到廣州博濟醫院尋求醫治,由院長嘉約翰醫生(Dr. John K. Kerr, 1824-1901)主診。1877年6月,由於藥石妄效,尹維清終告撒手塵寰,身後剩下老母、妻子及兩子,其中長子便是為人所熟悉的尹文楷醫生,時年只得七歲。

對於尹維清突然辭世,歐德理顯得非常悲慟。在1877年的博羅事工年度報告之中,他數算了尹維清的功績。包括在1876年一年之內為100名信徒施洗,又在當地設立神學訓練學校,為當地教會提供受過訓練的傳道人及宣教師,對博羅事工的長遠發展,貢獻至鉅。因此,歐德理認為尹維清的離世,對博羅事工而言,是一項難以估計的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尹維清奠的領導下,博羅教會可謂人才輩出。前述尹氏遣派聶世忠、林伯和、李樹貴、劉鏡泉等數人到博羅各鄉傳道,其中,林伯和在二十世紀初,受聘於澳門志道堂(道濟會堂的澳門分堂),為駐堂宣教師,並成為該堂十三位“倡建董理”之一。其後定居廣州,成為叢桂新街福音堂的教務部執事及捐獻核數人。李樹貴(亦作李澍貴)同樣於二十世紀初出任澳門志道堂宣教師,亦為“倡建董理”之一。其後,轉任香港新界巡牧,為首任華人巡牧,肩負道濟會堂於新界傳道的工作。繼而,博羅年輕一代成長,名牧輩出。例如,譚德衡於1916年受封為博羅主任牧師,駐柏塘;李耀基於1931年繼任博羅主任牧師,駐龍門。李牧曾協助東江佈道團的潘頓牧師(Rev. Hedley P. Bunton)於東江一帶傳道;還有盧遂光(1900-),曾歷任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代堂主任、澳門志道堂宣教師及澳洲達爾文循道會牧師。以上教會俊彥均為尹維清光大博羅教會之餘韻。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副會長                葉深銘

(本文曾於2014年6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圖片:Pixaba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