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移民到南宋——略談南宋對移民的政策

移民到南宋——略談南宋對移民的政策

在南宋,由北方來投宋的人稱為「歸正人」或「歸明人」,「歸正人」是西夏、遼和金統治下的中原漢人,「歸明人」則非漢人,是少數民族投宋之人。朝廷以往都會招募「歸正人」 和「歸明人」,如宋孝宗曾推出類似現代的優才輸入計劃,如投宋的人「有武勇出眾、材智過人、曾充頭目者,委官招集,發赴樞密院審察,量材使喚。」利用官位或錢財讓他們投誠,吸引優秀之北方人歸附,又或者「每戶給田十二畝,三人以上給二十畝,願自備牛具種糧者,與增一倍」,利益可觀。相對南宋而言,歸正人投歸宋廷,令南宋的實力上升,亦增強邊區的防禦力量。

邊區戰事繁多,災民流民充斥,對社會治安構成威脅,朝廷也能會吸納這些難民。宋理宗對北方的遺民示以關心,說:「嗟惟故疆,皆吾赤子,痛念君師之責,實均父母之懷」。對百姓的關懷,猶如父母之於子女。宋廷認為,北方的百姓仍然心繫宋廷,朝廷清晰表明他們「俱我宋之遺臣」,況且北方遺民不少在金國時被迫簽軍,強制加入金人的軍隊,所以鑑於故土「郡縣,久廢播種,民甚艱食。」而且蒙古鐵騎所經之處,皆會進行屠殺。宋廷便賑濟邊區百姓,收納其為國民,讓其得到安身之所。除了接收難民,宋理宗繼續推行優才輸入計劃,主張「中原歸附人忠節可尚,當視功推賞,隨材錄用,毋使失職。」嘉賞中原歸附的人,使其不被敵國利用,穩定邊區。

可是,自從金國被蒙古消滅後,邊境的情況出現變化。初時最大的外患並非蒙古,而是投降到蒙古的人,他們對宋時降時叛,侵犯邊地。就算南宋擁有長江屏障,「天塹雖險,曾何足恃?」朝臣杜範力陳如不好好處理邊境的問題,對邊民加以安撫和招攬,變節的人只會愈來愈多,到時就算擁有長江天險,一旦將領和士兵投奔敵營,宋軍的處境則岌岌可危,建議重用邊區土豪,給與他們錢糧,讓他率眾一同抗敵,「能撫定一邑者則與之一邑,保守一郡者與之一郡,使之自食其租賦,時給其糗糧,列大屯於江面以應接之。」共同抗擊蒙古。反之,如不盡快吸納他們,他們很容易淪為蒙古人的工具,或者投靠叛宋之人,力量此消彼長,後果堪憂。以往都有招募義民而成功抗敵的例子,例如名將孟珙之父孟宗政,曾於抗金時收納降宋之士,並組成「忠順軍」,成功抵抗金軍,「威振境外」。

換言之,善待來歸之士,曉以大義,加以訓練,必成一股勁旅,學者黃寬重指出,邊區義軍仿如一面雙面刃,有利有弊,他們降宋有時建基於自身的利益,當然宋廷考慮的也是自身的利益,如果不構成威脅又可以協助抗敵,宋廷歡迎他們來歸,可以維繫中原人心,避免邊患加劇。但如果他們對中央構成威脅,則會養虎遺患,浪費朝廷的米糧。因此,對待來附的義民,非只是利益相誘,或恃武恫嚇,當中錯綜複雜,需與時並進,細心處理,至少也要向來附之人呈現一個比原居地更為安穩宜居的國度。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秘書                      麥宇翰

(本文曾於2022年1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