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上的中國──古代扳指文化

拇指上的中國──古代扳指文化

乾隆御制詩《詠射鹿玉韘》:

快馬飛生耳後風,浮麋數肋中無空。

漫言刻玉占佳兆,發羽抨弦屢此同。

武能攜劍黃沙立戰馬,文能雨疏雲朗誦鉛華。扳指,可以說是冠於指上的戎馬,歲月老去,只剩下柔情風華。

扳指被稱為韘,是古人射箭時戴在大拇指上拉弓時用來保護手指的一種的工具。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韘字的解釋是:「射,決也,所以鉤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

韘初見於商代,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十分流行。戰國時期扳指開始變短,到了西漢,韘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逐漸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一種裝飾品。後來慢慢演變成權利、地位的象徵。在古代,玉扳指一般都是皇親國戚,豪門貴族才能佩戴的,佩戴玉扳指也可說是玉的帝王政治學的表象。

直到清朝,扳指再次迎來它的輝煌。清代以民族軍事力量奪取天下,射箭作為冷兵器時代重要的個人軍事技能受到極大重視。因此清朝八旗子弟對扳指十分重視,幾乎人手一枚,因而成習。

初時因重實用,大小扳指皆選韌澀材質製作,寬窄肥瘦不一,因人而異,以便套帶。滿族人入關後,大量貴族子弟不再習武。

扳指也從軍事器械漸漸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飾品,由於炫富的需要,扳指的質地亦由原來的鹿角、發展為犀角、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璽等名貴滑潤的原料。

qin3

白玉金皮狩獵紋御題詩扳指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為最多。貴族扳指以翡翠、羊脂玉等為上選。以其大小厚薄論,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於外壁精鑄詩句或花紋。後漢族人士亦多效此風。

qin2

清乾隆制詩羊脂白玉扳指

說到扳指,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清乾隆皇帝對扳指的喜愛眾所周知,單為玉扳指就寫下了近50首詩作,還經常用「殊珍」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玉扳指材質的美妙。

據《乾隆大閱圖》等宮廷繪畫,可以發現乾隆在平時的騎射實戰中所用的扳指多是角、牙製作,可見玉扳指已經超出了實用價值。

qin

清乾隆白玉帶皮人物御制詩文扳指

乾隆之所以那麼喜愛扳指,是因為他認扳指既象徵了滿洲民族的家法,又凝結着儒家正統中培養君子的「射」禮。

玉既有璆琳之美質,又有君子比德於玉的深刻寓意。故以美玉制扳指,便濃縮了滿漢文明,融合了文武之道,既能時時玩賞於手,又能刻刻警戒於心。

qin4

清乾隆白玉御題詩文扳指

雖然,隨着時代的發展,扳指的原有的實用功能已消失殆盡,軍旅戎馬,槍林劍雨已離我們遠去,扳指結束了它的戎馬一生。收起堅硬的外殼,透露着柔情,展現着它的絕代風華。

在這裡,扳指已經成為一件超越實用價值的神聖之物,具有難以企及的文化內涵。

文章出處:文物寶庫微信平台,特此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