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世界文化遺產

烏克蘭的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有邊界,但文化遺產是超越國界、屬於全人類的共同珍寶,保護世界遺產是全世界所有人的責任。世界遺產的評選肇始於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1975年12月17日生效的《世界遺產公約》,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呼籲和強化武裝衝突時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

  烏克蘭於1988年10月12日成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至2021年,烏克蘭共有7處世界遺產,其中6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本文將列舉這些世界遺產在此次衝突中的位置,並歷數它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見證的烏克蘭的多舛命運。

基輔聖索菲亞主教座堂和洞窟修道院

  位於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和洞窟修道院是1990年烏克蘭首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基輔市中心,而洞窟修道院則位於基輔東部第聶伯河畔。

  基輔是烏克蘭的首都,它是千年名城,也是「俄羅斯眾城之母」,亦是東正教聖地所在地。西元882年,第一個俄羅斯民族國家基輔羅斯在第聶伯河河畔的基輔建立。13世紀中期,基輔羅斯在蒙古人第二次西征時滅亡,分裂成多個羅斯小國,演化出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三大分支。

  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於11世紀上半葉,屬於智者雅羅斯拉夫大公統治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基輔羅斯最強盛的時期之一。雅羅斯拉夫的父親,即前任大公,把拜占庭帝國的諸多文化引入基輔羅斯,讓古羅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融合。因此教堂的名字繼承了西元六世紀建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建築風格上也融合了拜占庭建築特色。17世紀至18世紀期間,人們按照烏克蘭巴羅克式風格的建築形式對其進行了外部整修,教堂內部仍保持了以前的拜占庭式裝璜。

u1

  聖索菲婭大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當時,大量修道士在基輔附近的山洞裏潛心靜修,當更多教堂、修道院建起,原本的洞窟就成了修士的墓地。如今的洞窟修道院裏存放着一百多具風乾的木乃伊,被東正教信徒奉為神力的奇跡。洞窟中並沒有燈,遊覽者需要托着小蠟燭在一人寬的地道中摸索前行。

  傳教士們曾經在洞窟修道院中畫像、抄經、翻譯經文,締造了宗教的繁榮。洞窟修道院同樣見證了基輔起伏的歷史,1240年蒙古入侵期間,這裏曾經作為市民的避難所;18世紀,沙皇在此囚禁政治犯;十月革命前後,俄羅斯及東歐的許多東正教徒紛紛來此朝拜,許多知名人士在此隱居並從事創作。

利沃夫歷史中心

  利沃夫是烏克蘭西部的一座重要城市,它距離波蘭邊境僅有70公里,在本次軍事衝突中處於一個較為平靜的區域。利沃夫擁有750年的悠久歷史,其舊城區於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利沃夫是一個丘陵城市,平均海拔為296米,全市的最高點為「利沃夫高堡」(Vysokyi Zamok),海拔409米。站在高堡上可以將利沃夫的美景盡收眼底,因此這裏成為旅行者鍾愛的目的地。

  處於中歐和東歐通向黑海和波羅地海港口交通要道上的利沃夫,幾個世紀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西元10世紀,波蘭和基輔羅斯曾經在這個城市的爭奪中互有勝負,而後,波蘭-立陶宛聯邦佔有了利沃夫,隨後是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這裏誕生了短命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隨後它又歸屬於蘇聯。

u2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紮根,讓利沃夫成為了一個多民族、多宗教混居的城市。與烏克蘭其他城市不同,利沃夫老城依然保存着中世紀的形制,這裏沒有大量圓頂的東正教堂,卻保存着很多文藝復興、巴羅克和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城中超過600年歷史的市集廣場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門牌6號內有義大利式庭院的波蘭國王行宮,門牌24號則是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曾經住過的房子。

斯特魯維測地弧

  「斯特魯維測地弧」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挪威、立陶宛、俄羅斯、瑞典、莫爾達瓦共有的世界文化遺產,於200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斯特魯維測地弧」是由德國出生的俄羅斯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瓦西裏·雅可夫列維奇·斯特魯維在1816年至1855年期間主持創建的。為了測量出地球的確切大小和形狀,他在沙皇的支持下,從挪威到黑海設置了265個測量網站,穿過10個國家,總距離達到2820公里。

  這是一個龐大的人工地理測量網路,為地球科學和地形繪圖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標誌着不同國家在科學上的連袂協作。而今,其中34個原始測量網站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烏克蘭的4個測量點位於西部,目前還沒有被戰火所覆蓋。

u3

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

  山毛櫸覆蓋了西歐、東歐的大片地區,是歐洲自然風光毫無爭議的統治者。

  2007年,烏克蘭和斯洛伐克率先將其國土範圍內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申請為世界自然遺產,隨後,在2011年、2017年和2021年,遺產範圍多次擴增。而今,該遺產包括分佈在15個國家的78個森林,其中12個森林位於烏克蘭境內,面積佔比為25%。

  歐洲山毛櫸的高度通常為25~35米,壽命可達300年。自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以來,歐洲山毛櫸在幾千年的時間內從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脈、迪納雷德山脈、地中海和比利牛斯山脈的幾個孤立區域蔓延開來,成功地擴張至整個歐洲大陸。

u4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

  布科維納地區一直在歐洲列強的爭奪下不斷易主,它曾是摩爾達維亞公國(1349年-1859年)領地,而後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佔領。一戰以後,布科維納全境被劃入羅馬尼亞境內。在二戰中,北布科維納被蘇聯佔領,而今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因此,布科維納目前由烏克蘭和羅馬尼亞兩國分治。

  201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位於烏克蘭切爾諾夫策,是由捷克建築師約瑟夫設計的一組建築群,建造於1864年至1882年期間,建築群糅合了拜占庭和摩爾人的建築風格,包括主教住宅、教堂、修道院和庭園。而今,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已成為了切爾諾夫策大學校舍的一部分,建築師約瑟夫的雕像樹立在庭院中。

u5

喀爾巴阡地區木質教堂‍

  喀爾巴阡地區木質教堂分佈在波蘭和烏克蘭兩國邊境,2013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木質教堂有16座,烏克蘭和波蘭各擁有8座。

  這處跨國遺產建於16世紀至19世紀之間,由當地的東正教和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團體建造,代表了一種已經佚失的木造技藝。木匠工藝高超,在教堂上幾乎看不到釘子。在歷史上,為了抵抗入侵的韃靼人,教堂也曾被用作軍事要塞。木建築的保存相對不易,幸好,波蘭和烏克蘭邊境地區還沒有被戰火波及。

u6

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

  克里米亞半島歷史悠久,在西元前1000年就孕育了人類文明。西元前5世紀,一小支多利安希臘人來到黑海南岸創建了一座城市,就是今天的陶瑞克-切森尼斯。從殘垣斷壁中,世人還可以感受到這座古老海邊城市的昔日盛景。考古學家在這裏發現了7處城市遺跡和農業遺址,還有早期基督教紀念碑,羅馬、中世紀時期的防禦工事和供水系統。早在西元3世紀,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地區就是黑海的葡萄酒種植和釀造中心。

u7

文章出處:文物寶庫微信平台,特此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