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趣談元旦日起源

趣談元旦日起源

終於迎來新的一年,今天是1月1日。中國歷史上的新年,常用的詞語有,歲首、元首、元辰、元正、元日、元春、朔旦、元朔等,意思都是相通的。至於現代人常用的說法「元旦」,雖然很早已經出現在晉代的詩詞裡,唐代也有關於「元旦」的文獻記載,但此說法到了近代才開始通俗流行起來的。「元旦」二字雖淺,但蘊念意義巨大,「元」有開始的意思,《周易》第一卦「乾」卦,就有「元亨利貞」的說法,於是「元」有開始、第一的意思,而「旦」為像形文字,意指一日之晨,太陽從「一」之上升起,意指海面、地面,於是「旦」便有了一日之始的意境。

關於歲首的介定,古代中國普遍認為農曆正月初一。但因為古代曆法不一,歷史上不同時期,對於歲首的計算皆不盡相同。太古時期《黃帝曆》以建子之月為一年的開端,大約時間在夏歷十一月間;到了後來《顓頊曆》,以建亥之月為歲首,大約時間在夏曆十月間;到了夏朝,採用「定朔法」,正月為建寅,即夏曆一月為歲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再次採用施行《顓頊曆》,即夏曆十月為為歲首。到了漢武帝,再次實行夏曆,自此民間普遍以春季一月為歲首,直到中華民國前,一直沿用。

到了民國時,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1月1日宣佈中華民國成立,並在其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就職誓詞中,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結尾,自此元旦代表著民國元年第一天。事實上,當時之中國民間對於孫中山先生決定西方的格里高利曆(即公曆),以中華民國紀年此做法,在民間回響頗大,爭議不斷,當時的中國民眾頗有微言,堅持使用中國傳統曆法,始終認定農曆正月初一,才是中國新年的開始,堅持在正月初一這天,大肆慶祝歲首,家家戶戶同興傳統新春佳節。民間對於農曆的認定,更曾經遭受民國政府頒令反對,不準民間慶祝農曆新節,違者將遭到處罰。但都遭到民眾的堅持抵制,民國政府的頒令亦只能沒了下文,最後西曆也好,農曆也好,愛好熱鬧、節慶氣氛的中國人更是元旦、新春兩不誤,繼續並行不息。到了後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也在1949年12月23日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把每年1月1日定為中國四大法定節日之一。

至於古人一般在元旦這一天有甚麼節慶活動呢?根據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有關於元旦的描述:「每屆初一,於子初後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連霄達巷,絡繹不休。接神之後,自王公以及百官,均應入朝朝賀。朝賀已畢,走謁親友,謂之道新喜。」原來古人會在元旦日子時即凌晨時分,焚香拜神,燃點爆竹,走訪親朋好友,共同迎接新的一年,以喜慶熱鬧氣氛驅散舊歲,萬物皆可期。

關於新年的節慶活動,古詩詞裡還有這樣的記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裡的「屠蘇」指的是一種屠蘇酒,根據唐代藥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裡的描述,屠蘇酒內浸有桂心、防風、虎杖、蜀椒、白術、桔梗等中藥材。家家戶戶都會在歲前釀製屠蘇酒,以備元旦節慶時大宴親朋時飲用。古人相信元旦日飲用此酒,有驅除瘟疫病灶的功能。

祝知史的讀者們,新的一年,利樂有情。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1年1月1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