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代人的公共浴堂

古代人的公共浴堂

洗澡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天的放鬆時刻,但這是因為我們今天每家都有了獨立的浴室。但是古代人並沒有現在這麼好的條件,洗澡往往需要外出澡堂。古羅馬公共浴場的豪華與舒適,至今仍為世人樂道。中國有沒有呢?

在中國,建造公共浴室和開發洗浴業的年代要晚得多。

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應是西晉。《洛陽伽藍記·卷第四·城西》:「寶光寺在西陽門外御道北。有三層浮屠一所,以石為基,形制甚古,畫工雕刻。隱士趙逸見而歎曰:『晉朝石塔寺,今為寶光寺也!』人問其故,逸曰:『晉朝四十二寺,盡皆湮滅,唯此寺獨存。』指園中一處曰:『此是浴室,前五步,應有一井。』眾僧掘之,果得屋及井焉。井雖填塞,磚口如初,浴堂下猶有石數十枚。」

至於公共浴室,就要到東京汴梁或南宋臨安這樣的大都會才有生存空間。《都城紀勝》列舉汴梁各行各業,提到「浴堂謂之香水行是也」。《西湖老人繁勝錄》也說:「開浴堂者名香水行。」十分可笑的是公共浴室因其水混濁而俗稱「混堂」,但卻自榜為「香水」。但是明代杭州有公共浴室,因為它是富庶之區的省會,低一級的城市就未必,也不見有其記載。

到了清乾隆年間公共浴室就越來越多,設施也越來越好。《揚州畫舫錄》以下的記載:

「浴池之風,開于邵伯鎮之郭堂,後徐寧門外之張堂仿之。城內張氏複於興教寺效其制以相競尚。由是四城內外皆然。如開明門之小蓬萊,太平橋之白玉池,闕口門之螺絲結頂,徐甯門之陶堂,廣儲門之白沙泉,埂子上之小山園,北河下之清音泉,東關之廣陵濤,各極其盛。而城外則壇堂之顧堂,北門街之新豐泉最著。並以白石為池,方丈余,間為大小數格;其大者近鑊水熱,為大池;次者為中池;小而水不甚熱者為娃娃池。貯衣之櫃,環而列於廳事者為座箱,在兩旁者為站箱。內通小室,謂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枝按摩,備極豪侈。男子親迎前一夕入浴,動費數十金。除夕浴謂之洗邋遢,端午謂之百草水。」

這些浴池的設施,已與洗浴中心興起前的現代浴室無甚差別了。看它們的名字也有點意思,一開始樸實無華,老闆姓什麼就叫什麼堂,或以地名命名,如「螺絲結頂」是本地風光。後來逐漸雅化,「園」、「泉」、「池」等名稱紛紛出現。再進一步,出現「廣陵濤」,則有文學趣味了。至於邵伯鎮,那是運河邊上一個大碼頭。乾隆六下江南,曾五次駐蹕此地。過往客商不絕,有洗浴的需要,浴室遂應運而生。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5月9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