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冬至的由來

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亦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冬至在《尚書》「堯典」中稱為「日短」,因為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為如此,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

據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在洛陽用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7年12月22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