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過去普通人為什麼被稱為「匹夫」?

過去普通人為什麼被稱為「匹夫」?

古時候「匹夫」是指社會地位低下、經濟地位也不髙的芸芸眾生、普通百姓。為什麼普通人被稱為「匹夫」呢?

匹,原來是一個數量單位,古代四丈為一匹。一說兩丈為一端,二端為兩,每兩就成一匹,長四丈。兩而成匹是相合之意,按照這個意義,夫婦陰陽相合,就叫做匹夫、匹婦。段玉裁注《說文》說:「雖其半,亦得雲匹……猶人言匹夫也。」說的是匹夫、匹婦也可單獨拆離使用。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匹夫」這個詞的外延和內涵有所擴大,慢慢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普通人、平常人了。

真正讓「匹夫」兩字煥發光彩、登堂人室,是由於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廣為流傳。它由清代愛國文人顧炎武首創。顧炎武在著作《日知錄》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梁啟超在他的《飲冰室合集》中也加以引用:「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雲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闡述了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即不論身份地位髙低,是在朝為官還是做平民百姓,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主義思想,因為天下(國家)是所有人的天下(國家),因此每個中國人都要有責任感、使命感。這一名言的廣為傳播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無論是抗擊外族入侵還是戰勝自然災害,它都是許多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逐漸成為名人名言中的精品,被許多普通人奉為座右銘。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歷史進程中,它也發揮了良好的鞭策、鼓舞作用,激發了全國人民奮發進取、只爭朝夕的積極性、主動性。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9年8月5日,現為刪節版。

圖片:Pixaba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