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淺談近代中國銀行業的發展

淺談近代中國銀行業的發展

銀行業務包括存錢、貸款、透支、投資等,過程必須確保客戶穩私和資料安全。「銀行」自晚清引入中國,由Bank翻譯而來,其詞初見於太平天國洪仁玕所著的《資政新篇》。西方的銀行與中國早期的賬局、賬莊、票號、錢莊、銀號、銀房等相近,但在營運、規模及文化上截然不同。據清檔記載,中國最早的賬局是商人王庭榮1736年(乾隆元年)在張家界創辦的 「祥發永」賬局,而最早入華開設的銀行則是1842年由英國和印度合資的西印度銀行(Bank of Western India),總行在印度孟買,1845年定名為Oriental Bank,中文名稱定為「東藩匯理銀行」,總行遷至倫敦,同年在香港開設第一間分行。1847年,東藩匯理銀行在上海開設,成為中國第一間外資銀行,英文名稱同樣是Oriental Bank,但中文稱為「麗如銀行」(又稱「東方銀行」) 。其後,洋人紛紛在華開設銀行(見表一)。

中國人自辦的首間銀行:中國通商銀行 (1897

晚清時期,在華銀行均由洋人開辦,其勢力不斷擴張。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向日賠款。大臣盛宣懷主張不能全借洋債,國家需進行基礎建設和發展產業,與外商的貨幣轉換與資金流通等問題必須儘快解決。於是,他極力主張由國人自辦銀行,不能由洋人壟斷。

當時,盛宣懷是負責全國鐵路、電報、紡織、煤鐵礦務等業務的重要人物,他督辦 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首間股份制公司,又在1895年開辦工科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他深得光緒帝及洋務運動領袖之一李鴻章的賞識和器重。1896年,他上奏清廷,奏摺寫到:「銀行昉於泰西……各國通商以來;華人不知務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銀行乃推行來華,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見本末,亦多建設銀行之議,商務樞機所系,現又舉辦鐵路,造端宏大,非急設中國銀行,無以通華商之氣脈,杜洋商之挾持。」(見《愚齋存稿》) 可見,盛宣懷認為國人自辦銀行是急切和必要的。

1897年,建議獲戶部批准,商借度支部庫銀100萬兩、招商股500萬兩,終於成立中國第一家新式外資銀行,名為中國通商銀行,總行設在上海,其後各省亦相繼開設分行。翌年,中國通商銀行獲授權發行銀元券、銀兩券,這些券在英國印製,格式參考了滙豐銀行在香港發行的鈔票。可見,中國通商銀行仍依賴洋人,初期還受到洋人的虎視眈眈,幸好在盛宣懷的睿智下,杜絕了被外國銀行吞併的厄運。

中國官方首間銀行:戶部銀行 (1905

1901年清政府面對《辛丑條約》的巨額賠款,入不敷出,為解決資金問題,1904年戶部上奏試辦國家銀行。清政府終於在1905年設立「戶部銀行」,成為中國首間國家銀行,總行設在北京,天津、上海、漢口、濟南等地均有分行。戶部銀行資本為庫平銀400 萬兩,分為4 萬股,戶部認購一半,其餘由官員和民眾認購。

1908年經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戶部)奏准,戶部銀行改稱「大清銀行」,制定《大清銀行則例》二十四條,進一步確定該行的國家銀行性質,賦予該行以代理國家發行紙幣、經理國庫事務和公家一切款項收付,以及代公家經理公債票和各種證券等權責。可見,大清銀行除經營買賣金銀、折收期票、存貸款項、匯兌劃撥公私款項、代收存財物等一般銀行業務外,還有鑄造銅幣、發行紙幣、代理部庫等特權,具備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二重性質。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臨時大總統孫文批准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 2月5日在上海漢口路3號(原大清銀行舊址)開業,繼續肩負中央銀行職責。其後,因香港地利和交通之便,1917年中國銀行在香港設立分號(簡稱「港中行」),成為中國銀行首個境外機構。其後,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及日軍侵華時,港中行在匯款、發售救國公債等方面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綜觀近代中國銀行業,自國人開辦中國通商銀行,直到由官方創辦中國銀行,期間國人在中國開設的銀行亦相繼湧現(表二),其運作及規模日趨完善,1914至1926年間,在中國新增的銀行約有168家,而由華人開辦的銀行佔約130家,自此中國的銀行業蓬勃地發展。

(表一)晚清在華創設分行的外國銀行

1847年   

英國的麗如銀行(又稱東方銀行),兩年前(1845年)在香港開設,又名東藩匯理銀行

1854年

英國的有利銀行

1865年

英國的滙豐銀行

1889年

德國的德華銀行

1893年

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

1895年

俄國的華俄道勝銀行

1899年

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

1901年

美國的花旗銀行

1902年

比利士的華比銀行

1913年

法國的中法實業銀行

 

(表二)由中國人自辦的銀行(1917年或之前)[從略]

1897年   

上海的中國通商銀行

1905年

北京的戶部銀行(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

1905年

重慶的四川浚川源官銀行

1906年

上海的信成銀行

1907年

杭州的浙江興業銀行

1907年

福建的福建官銀行(前身是1900年福建官銀號,1914年改為褔建銀行)

1908年

北京的交通銀行

1908年

上海的四明商業儲蓄銀行

1908年

鎮江的信義工商儲蓄銀行(傳言1906年成立)

1909年

杭州的浙江銀行

1910年

天津的北洋保商銀行

1912年

上海的中國銀行(前身是戶部銀行及大清銀行)

1913年

天津的直隸省銀行(前身是1902年成立的天津官銀號)

1917年

中國銀行在香港設立分號

 

香港大學中史研究碩士課程同學會會員      謝惠芝博士

(本文曾於2018年10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