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港商─李嘉誠 豫商─康道平

港商─李嘉誠 豫商─康道平

        自有交易活動出現,商人就會逐漸抬頭,經營得法,有財就會有勢,財勢愈大愈惹人注意,香港首富李嘉誠每次旗下業績公佈,定必引起全港媒體注意,幾乎每句說話都可以被抄作成新聞話題,用高調的方式報導,分家產給兩子的預告,翌日就轉身成為頭條新聞;與候任特首午膳,同樣為連續幾天的新聞重點,這叫財勢迫人?抑或媒體拿捏新聞的標準愈來愈無譜?

        歷史往返迅速,日月昇沉。昨天、今天、明天是相對的循環,百年之後,香港李氏富商家族傳承如何?是過眼雲煙?抑或是子孫昌盛、財勢續建、有品有學,建構屬於李氏家族的營商王國?而今天的李嘉誠每次見記者都斬釘截鐵說很愛香港,說要守着香港核心價值,龍頭苦心經營,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如此日子有功,又能否為香港建立具特色的「港商文化」的豐碑?不過,歷史需要儲備有力的證明,看長江、和黃的經營之道,李嘉誠與港商文化的願景實現,言之尚早。

        聯想歷史,筆者近日到河南鄭州一行,走近鞏義市「康百萬莊園」,追尋康氏家族富足十二代的歷史,印證「豫商文化」(豫:河南省簡稱)的實在。康百萬莊園是由康守信到康應魁、康道平至康建德一代接一代,一磚一瓦用心用力興建而成的大莊園,因着康建德曾經於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後,慈禧「西狩」後返回北京途中,出錢出力接待慈禧,被封為「康百萬」家族,莊園順理稱做「康百萬莊園」,這與四川之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莊園,合稱全國三大莊園,都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園重點文物保護區。

        「康百萬莊園」依山傍水,內裏乾坤,這是一座集農、官、商為一體的大型莊園,始建明朝中葉,至清初具見規模,內分主宅區、南大院、棧房區、店舖、飼養區、祠堂、花園等,功能齊全,氣勢宏偉,處處匠心獨  又配合自然的建築,當中反映出整理建築的特色是:「靠山築窰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是華北地區黃土高原保壘式建築的傑出代表。

        康氏家族的富甲一方,民謠傳頌:「頭枕涇陽、西安,脚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因果相連,筆者以為,這是康氏家族商儒合一的經營之道,深受河洛文化涵養所致,庭院深深,但隨處可見藝術雕刻、優雅書法、匾額、楹聯,甚具寓意,內容令人深省。當中,以康百萬莊園第十五代莊主康道平(即康坦園),以黃楊木雕刻而成的家刻匾《留餘》,無論在意境上,文采上都讓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匾文內容抄錄如下:

        留耕道人《四留銘》云:『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餘”二字顏(匾額題字叫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銘,以示其子孫者……。從《留餘》匾文看,充分呈現「重仁義、尚中庸、守家教」的豫商文化、要留有餘地,寬以待人。

        回看今天香港首富李嘉誠,公開宣佈將家產及早分予兩子,以免爭端,其餘未知。歷史長廊,在中華大地上,我們有晉(山西)商文化;有的徽(安徽)商文化,亦有豫(河南)商文化的實證,各有特色貢獻及影響,究竟,港(香港)商文化是否存在,內涵又會是怎樣?能對整個國家民族發揮的正能量如可?值得整個社會作出大探索!

(本文曾於2012年6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何漢權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

Image